第32章 章節
反乎是。然而,在那個時代,聲音大的群體,恰好是沿海發達地區的市民和商人,當然還有知識界。在一個大變動的時期,聲音的群體的作用總是會被放大,起決定時局的作用,辛亥革命當然也不例外。不過,恰是由于上海的光複,是商人的主導,所以,盡管革命過程中擔任都督的革命黨人陳其美聲音很大,作用也很大,可一旦革命告成,革命黨人還就只能走路。南京可以成為二次革命的基地,但上海卻不是,也不可能是。
【上海之二:掠地的風波】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當一個軍閥占據了一個較大的州之後,必然派出軍兵到這個州的所屬、甚至不所屬但毗鄰的郡縣去,拿掉原來官員任命的長官,換上自己的人。這個過程如果遭遇反抗,那就武力解決。這個過程,叫做“掠地”。演義好多事兒都是編的,是故事,但掠地卻是實有其事。之所以需要掠地,是因為漢室衰微,中央政府失效,一個軍閥混戰的時代,大家搶地方,誰有本事搶到,就是誰的。拿下了州,自任州牧,但屬下的郡縣卻不一定非要服從不可,若要實際控制,就得動武。軍閥的原則是搶地盤,搶得越多越好,越界搶奪,也是當然,若要立足,必須得掠地,不掠,就沒有地。
辛亥革命,也是群雄并起,大家逐鹿,大鹿逐,小鹿也逐。各地的革命黨人原沒有一個統一的組織和部署,各幹各的。動手早、動作快的,搶下了省城,就是大都督,動手晚的,就只能搶較大一點的城市了。搶下來,對外也稱都督,大抵跟省裏的大都督分庭抗禮,誰的帳也不買。做了都督之後,跟漢末的軍閥相似,也要派兵掠地,擴大自己的地盤。
上海這個地方在清末地位相當特殊,按行政區劃,僅僅是一個縣城,但自開埠之後,地位日漸重要,于是安了一個省政府的派出機構——道臺。鑒于這種管轄地方的道,事實上等于是高于府的一級行政機構,所以,上海的行政地位,等于是僅次于省的行政區。到辛亥年的時候,上海已經成為中國乃至遠東第一號商埠,市區人口越百萬。實際的地位,無論經濟還是政治,都遠遠超過它所屬的江蘇省省會蘇州和兩江總督駐地南京,其實際地位,跟它的行政單位,還是不相配,但沒人會小觑它。當時,革命黨對上海相當重視。幾位知名人士,陶成章、李燮和與陳其美,都在上海謀劃策動起義。
雖然說,以章太炎、陶成章為代表的光複會中人,在辛亥前就已經跟孫中山鬧翻,但親孫的陳其美和反孫的陶成章,以及居于中間立場的李燮和,在起義過程中,還能夠合作,至少沒有互相拆臺。由于駐上海的新軍多在吳淞,而且成員以湖南人居多,所以,李燮和作為湖南人,居間活動比較方便,新軍擁護他的也比較多。但陳其美和陶成章則是幫會大佬,在上海青紅幫中有很大勢力。在攻打制造局的關鍵之戰中,陳其美表現突出,玩命地往裏沖,最後被抓,他自己挺身進入制造局,游說對方投降。雖然沒有成功,但這種敢入虎穴的膽略,為他争了榮譽,很快,制造局總辦就逃了。這個創立于李鴻章的江南制造局,是僅次于漢陽兵工廠的軍火工廠,拿下了這個大工廠,東南方面的革命軍,至少在彈藥方面,就無需愁了。這個大功勞雖說不盡能算在陳其美頭上,但的确有他的份。因此,雖然攻打制造局的臨時總司令是李燮和,但在此後的推舉滬軍都督的會上,一群青幫幹将,拔手槍,拍桌子,硬是半強迫半民主地把陳其美推為都督。這麽一來,光複會人士跟擁孫的陳其美及同黨之間,矛盾一下子就尖銳起來。論革命的資歷,李燮和與陶成章,都比陳其美老得多,加上李燮和手上掌握的武力又比較多,所以,很多擁李的人感到不平。陶成章以及他背後的江浙一帶的洪幫勢力,也忿忿不平。雙方劍拔弩張,陳其美感到了極大的壓力。由是,也種下了第二年陳其美派蔣介石刺殺陶成章的根苗。
李燮和是個加入過同盟會、光複會和華興會這革命三會的元老,相對而言,性情比較平和。審時度勢,不想跟陳其美起沖突。但擁戴他的新軍又咽不下這口氣,于是就在吳淞另行立了一個軍政府,讓李做了吳淞都督。所以,事實上上海的光複,誕生了兩個革命政府。
兩個政府都需要掠地,擴張自己的勢力。兩者都在江蘇境內,于是,手就伸向江蘇。在太倉這個地方,就演出了一場掠地的争奪。太倉在清朝,有兩個行政單位,一個是直隸州太倉州,一個是鎮洋縣。州是虛的,縣是實的。在滬軍和吳淞軍政府派人掠地之前,其實江蘇巡撫程德全也已經宣布獨立,電令所屬州縣,一律挂白旗獨立。知州剛到任不及五日,在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不想做新朝的官,所以,痛快交割印信。知縣是個老實人,但有些戀棧,接電後立刻挂起白旗,上書“奉憲獨立”,意思是奉巡撫的旨意獨立。這時候,吳淞軍政府方面來了五十個軍士,進城之後,拉開架勢要打仗,進攻縣署。當地人士出面,說是已經獨立過了。但是,吳淞方面的革命士兵,對此不能滿意,革命不僅要改換門庭,還要改換內容。于是就把當家的人換了,知縣交出印信走人,當家的改了民政長。就在這個當口,滬軍軍政府也派了三十餘人趕到。發現城裏已經有了革命黨,就聲言是假的。吳淞方面的人當然不幹,雙方抄家夥要打。太倉人好事者,趕來看熱鬧的,不下二三百人。把打仗當戲看,是那個時代的一種風氣,直到20年代之後,仗打得激烈了,子彈不長眼,觀衆才沒有了。
當然,真要動家夥,一邊人多,一邊人少,原本氣勢洶洶的滬軍人士,感覺底氣不足。經過十分不願意開仗的太倉士紳說和,雙方終于發現大家都是自己人,同屬革命同志,只是因為協調不好才有了誤會。滬軍方面承認吳淞方面選的行政人員,一場沖突化為無形。滬軍退出,吳淞軍留下二十人鎮守。當然,這個結果,滬軍心裏窩火,人來的太少,如果多一點,結果就該是吳淞方面讓步了。他們都忘記了,兩下搶的,其實是程德全的地盤。
這樣的掠地,各地都有一些。掠來掠去,掠得革命黨更加不團結了。比較起來,陳其美勢力擴張最快,在革命過程中舉足輕重。陶成章終于被自己的革命同志暗殺在醫院裏,李燮和漸漸心灰意冷,最早退出政界,變成了商界大佬,跟二次革命後的袁世凱政府關系密切,後來還稀裏糊塗變成了籌安會六君子,成為世人心目中主張複辟的反革命了。
【浙江:咱們商人有力量】
寧波是浙江最大的商埠,鴉片戰争第一批開放的五口,就有它的在內。寧波人善于經商,也是有名的。寧波幫在上海聲威赫赫,手眼通天,在本土也幹得不錯。所以,在這個城市,商人以及接近商人的士紳,是最有勢力,也最為活躍的一群人。每個大一點的家族,都會有人走仕途,有人學商業。走仕途的,退休之後,也進入商界。武昌起義爆發時,寧波跟其他地方一樣,新舊軍皆有。新軍是一個協統帶領的一個标,而舊軍則是巡防營統領麾下的一千多人。也跟其他地方的新舊軍一樣,兩邊明争暗鬥,積不相能。但是,跟其他地方的新舊軍不同的是,兩邊對于革命或者保皇,都沒有太多的追求。新軍固然新,但舊軍久居寧波這種開放的商埠,思想早就開化。他們互相較勁,往往出于彼此之間的意氣。
但不管怎樣,兩支軍隊在城裏怄氣,甚至于拉出大炮,解開炮衣,相互對峙,總讓市民感到不安。萬一兩軍打起來,倒黴的當然是這所城市。這種時候,商人當然不能坐視不管。幾個頭面人物,總商會會長,紗廠總經理,做過翰林、兼着商會的公行先生的大紳士,以及教育會會長,自治會會長出來開會商議,決定成立自己的民團,先有了自己的武裝,才有底氣。當即決定招募五百人,按城裏城外八區,分設分團,每個分團設分團長一名,每分區兩個小排,每排二十人。由一個留日學生,有革命黨嫌疑的人做總團團長。民團的薪饷沒問題,一上來就是高水平,跟新軍一個等級,每月八元,比巡防營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