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章節

會打着繡着“王”字的大旗往上沖。一般來說,旗幟往往就是一種标志,一種區別敵我的标志,主要用來宣示立場。武昌起義,起義軍打出來的是鐵血十八星旗,這個旗幟,是共進會的旗,據說表示中國的十八行省。其實,按道理共進會屬于同盟會的一支,同盟會當年成立的時候,定的旗幟是青天白日滿地紅,作為一個分支,敢于獨樹一幟,實際上反應的是同盟會內部的紛争。

1905年同盟會成立的時候,孫中山力主用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這個旗幟是他的好友陸皓東設計的,而陸皓東在孫中山1895年策動的第一次起義中犧牲,而後,興中會的幾次起事,都打這個旗幟。對孫氏而言,同盟會繼續打這個旗幟,一來紀念烈士,二來也昭示着孫中山革命的正統地位——他革命最早。但是,在商議确定旗幟的會上,大家七嘴八舌,什麽提議都有,有提議五色旗的,有建議用井字旗的,有主張用十八星旗的。最可笑的,還有建議用金瓜斧钺旗的。各有各的理由,五色旗是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同時也暗含着五行;井字旗象征井田制,耕者有其田;而十八星則是代表十八行省,看似學美國,一個地方一顆星,但形狀則類似傳統天文學上的星宿;金瓜斧钺據說則是代表着漢人的尚武精神。連一向擁孫的黃興,也覺得青天白日旗不大好,關鍵是跟日本的旭日旗太相似。言外之意,起義的時候打出來,容易讓老百姓懷疑是漢奸。沒有辦法,孫中山最後妥協,在青天白日上加上紅底,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新旗,在保留青天白日的基礎上,加上國人喜歡的紅色。而紅白藍三色,當時又象征着自由平等博愛,所以,最終說服了同仁。而共進會的獨樹一幟表明,當初的一致同意,看來還是言不由衷,其實大家肚子裏還是各有算盤。

武昌起義之後,各地起義所用的旗幟五花八門。用的最多的是白旗,老百姓解釋,是反清複明,給崇祯皇帝戴孝,至少部分會黨中人,接受這個解釋。但革命黨到底怎麽想的,不大清楚。大抵混亂之中,只消打出一個跟清朝的龍旗不一樣的旗來,也就行了。江浙滬一帶,革命軍用的是五色旗,這個旗幟,為滬軍都督陳其美所喜愛,江蘇都督程德全和浙江都督湯壽潛也同意。陳炯明在廣東惠州揭竿起義,用的是井字旗。廣東其他地方,則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某些小地方,也有用青天白日旗的。臨時政府成立,在滬軍都督陳其美的策動下,臨時參議院決議采用五色旗,當時首義之區湖北代表不幹,堅持用十八星,但沒有被十八星包括的蒙古、新疆和東三省代表堅決反對,加上還有一個西藏呢。在民族大義面前,沒有人再能說什麽,于是就定了五色旗為國旗。盡管如此,孫中山還是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情有獨鐘,就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插上這個旗,聊以自我安慰。但畢竟江山不是他打下來的,沒人看好他的寶貝旗幟,他也沒辦法。

袁世凱接掌大總統之後,臨時參議院遷到北京,旗幟之争得到最後的解決。五色旗作為國旗,成為定論。鐵血十八星旗,被定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被定為海軍旗。其他的旗,無論井田旗還是白旗,統統退出歷史舞臺。其後,北洋時期的民國,一直都襲用五色旗,只有洪憲帝制的一小段,變了由海軍部總長劉冠雄設計的新國旗——在原來五色基礎上,再加斜道的五色,等于打了五色的叉,好不晦氣。随着帝制很快告終,新國旗實際上并沒有真的挂出來。此前民國二年,革命黨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以青天白日旗為黨旗,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但由于這個黨沒有太大動靜,因此旗等于也沒挂出來。袁世凱死後,孫中山在廣州聯合西南軍閥,成立非常政府,再次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國旗,在旗幟上,給了自己當年一個交待。但這個交待,也只是體現在非常大總統府上,別的地方,還是照舊挂五色旗。

旗幟只是一種象征,旗幟之争,實際上是背後的想法之争。白旗代表着反清複明,代表着會黨的意思,也象征着會黨的勢力。而井田旗則代表一些富有社會主義思想的革命黨人的心思,只是有這種心思的人,實力太小。十八星和五色旗,都代表了部分的革命黨人對未來中國的一種設想,一個基于地域,一個基于族群,都有很強的中國傳統因素。但這種設想的背後,都是對孫中山革命正統的某種背離。即使沒這個因素,青天白日旗,的确也日本色彩太重,為革命黨內部的民族主義者所不喜。就是孫中山自己也不得不不斷往上添加中國因素,比如原來旗上的光道,沒有定數,孫中山定為十二道,代表幹支。然後又加上滿地紅,中國人喜歡的喜色。即使這樣,後來好多前同盟會的同志,還是不滿意。如果不是後來國民黨改組,孫氏嫡系占了上風,大家競相打孫中山牌,國民黨的幾個派系都強調孫氏正統,最終蔣介石當了家,孫中山坐穩了國父的榮座,旗幟之争,也許還會有風波。

第七幕 暗殺與炸彈

〔一些革命黨人其實對于暗殺比對起義更熱衷。不起眼的炸彈,在那個特別的年代,起了不同尋常的作用。〕

【革命的炸彈旋律】

革命黨人最喜歡的武器,是炸彈。無論是暗殺,還是起義暴動,革命黨人首選的利器,不是槍,也不是炮,而是炸彈。這種炸彈,多半是手擲的,類似于後來的手雷或者手榴彈。廣州革命黨人炸廣州将軍鳳山,炸水師提督李準(炸傷),北京革命黨人炸禁衛軍統領良弼,都用的是炸彈。著名的吳樾刺殺五大臣,也是用的炸彈,只是還沒來得及接近目标,就因火車的晃動,炸彈提前爆炸。暗殺如此,革命暴動也如此。辛亥年黃花崗起義,革命黨選鋒個個手持炸彈沖鋒,炸彈大王喻培倫造炸彈手藝一流,起義所用炸彈,都出于他之手。林時爽率二、三人,邊沖邊扔,所向披靡。黃興後來總結經驗,說起義的失敗,部分原因是大部分起義者,不善擲放炸彈。辛亥革命中,各地革命黨起義,幾乎都離不開炸彈,以至于革命軍中有一種特別的兵種——炸彈隊,一幹敢死隊員,手中沒有別的家夥,只有炸彈。這種在後來的戰争中,是稀松平常的玩意,但在當時,清軍聽聽都怕。

清朝的軍火工業,是師夷之長技的果實,很早就會制造火藥,從黑火藥到栗色火藥到無煙火藥,都會造。在19世紀80年代,就會制造水雷和地雷,但卻沒有制造過手雷或者手榴彈。在世界範圍內,20世紀初,手擲炸彈這種武器就已經出現了,但廣泛地應用到戰場上,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事。可能是因為當時手擲炸彈的穩定性還不夠好,不便于軍人随身攜帶,萬一出事,對于集團生存的軍人,是非常致命的打擊。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初的中國軍事改革中,新軍包括巡防營,就沒有、也不可能配備手擲炸彈,當然,也就不會教授相關的使用知識。而革命黨人恰恰相反,他們獲得槍支不易,好容易籌到錢,從日本等地買了槍,運到國內,千辛萬苦不說,還有很大的風險,弄不好,連人帶槍都被查獲。所以,試制炸彈,就成了最佳的選擇,只要能搞到相關的化學原料,再找一個偏僻的地方,就可以嘗試一下。有危險他們不怕,因為原本幹的就是玩命的事。

無論哪種炸彈,試制起來都不易。造出來,攜帶和使用也有很大的風險。革命黨人自造的炸彈,有威力比較小的黑火藥炸彈,也有威力很大的硝酸銀炸藥甚至硝酸甘油炸彈。試制炸彈,是留學生們的傑作,他們從國外學來了化工知識,唯一的應用,就是造炸彈。在日本試驗,回國也試驗。在日本的橫濱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研制炸彈的機關,請一個俄國虛無黨人(無政府黨)做教授。後來日本人管得比較緊了之後,革命黨人多數的炸彈,都是在國內造出來的。一個革命黨人,後來在回憶錄中紀錄了其中一種炸彈的制法:用普通香煙鐵罐,裝入鹽酸、液體燃料,再摻和一點鐵片(飛濺出來增加殺傷力),中間有孔,用玻璃管裝上硫酸,封好,最後用鐵蓋蓋上。這樣的炸彈,投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