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章節

能殺掉一個巡撫,已經算相當有成績了。徐錫麟的口供,其實明說了他就是要殺幾個滿人,一個是恩銘,一個是端方,一個是鐵良和良弼,這些人都是滿人之雄,對漢人威脅最大。所以,安慶的起義,如果能臨時鼓動些人起來,鬧成大事,占領城垣,就是起義,如果不成,只能算一次暗殺。

【暗殺團的骷髅】

刺殺五大臣的革命黨人吳樾,曾經寫過一本小冊子,叫《暗殺時代》。在中國進入20世紀之後的頭十年裏,的确是個暗殺時代,尤其是在新政開始之後的那些年裏,幾乎年年都有暗殺發生。雖然說,中國人已經接觸洋槍有好些年了,但是,對于新式手槍和炸彈可以用做暗殺,清朝大員們顯然沒有準備,這兩種玩意,對于暗殺實在是過于方便的利器,尤其是炸彈,更是威風八面。太平天國滅後,清朝大員馬新贻被刺,殺手用的還是匕首。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朝官員,在革命黨的暗殺中屢屢中招,跟他們八擡大轎,鳴鑼開道,招搖過市的出行方式有關。一行人聲勢浩大地過來,只有官員坐的轎子目标最大,就好像是跟人說,來吧,我在這兒呢。轎子上又沒有裝裝甲,走得又慢,無論是槍打還是炸彈炸,非死既傷。出國考察立憲的五大臣,改乘火車,人多眼雜,暗殺就不那麽方便了,所以吳樾實際上是炸了自己,暗殺的目标只受了輕傷。電影《十月圍城》上映,記者問我,清政府是否有過這樣對孫中山的暗殺?我說,如果有的話,只能是反過來,都是革命黨人暗殺清朝大員,連太後和攝政王,都是他們暗殺的對象。孫中山只有在還不出名的時候,有過一次不明不白不傷皮肉的“倫敦蒙難”。暗殺,當時是革命黨人的專利。清朝政府,只有招架的份兒,哪裏能想到去暗殺孫中山?

暗殺跟武裝起義一樣,是為了打江山。相對而言,當時的革命黨對于暗殺的重視程度,居然要超過策動起義。臺灣學者陳孟堅研究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現《民報》對鼓吹暗殺格外熱衷,所載圖畫中,暗殺主題的占到22.67%,而在讨論革命手段的行文中,鼓吹暗殺的占到21.65%。吳樾刺殺外出考察立憲的五大臣,說起來多少有那麽點不夠正大光明,因為是為了阻止清朝向好的方向變革。但《民報》連篇累牍地報道,把他說成是民族英雄和楷模,還為他的行為編出一系列的所謂正當性理由,雖然說來說去,無非是滿人種族低賤,而且有屠殺漢人的前科,沒有資格再統治中國,但居然列了六條之多。原本對暗殺不甚熱衷的黃興,在黃花崗起義失敗之後,對組織起義心灰意冷,也轉而期望暗殺。顯然,暗殺比起義要方便,幾個不怕死的,再加上趁手的家夥,就可以操練。正因為如此,清朝的官員可恨者,要殺,比如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多次鎮壓起義,連續兩次遭到暗殺,最後一次被炸成重傷,差點送命;表現還不錯的,甚至對暗殺者有恩者,比如安徽巡撫恩銘,也要殺,因為他們活幹得太好,對革命不利,不可以私恩替代公義。良弼這樣對漢人不錯的滿族人才,更要殺,因為他有更大的欺騙性。連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這種“好事”也要加以阻止,因為清朝真的立憲了,革命也就不好再玩了。中國人暗殺的直接榜樣,就是俄國的民意黨人,所有民意黨的暗殺英雄,也是革命黨的英雄。在日本的時候,俄國民意黨人還教同盟會制造炸彈來着。

暗殺需要嚴密的組織,所以,當時出現了好些個暗殺團。汪精衛組織過暗殺團,劉思複有暗殺團,連在人們眼裏溫文爾雅的蔡元培,也在日本組織過暗殺團。還有人組織過女子暗殺團,但是好像沒有放出來操練,只有在汪精衛謀刺攝政王載沣的行動中,若幹女子參與,其中陳璧君還跟汪精衛發生了凄美的愛情故事,也算是參與了。

當時革命黨人暗殺最喜歡用的家夥,是炸彈。蔡元培曾經中意用毒藥來着,後來一盤算,下毒何如炸人過瘾,還是炸彈好,因此大家都在日本加緊研制。吳樾用的炸彈,據說就出自蔡元培和陳獨秀之手。革命黨人的炸彈,開始一般都在境外研制,比如日本和香港。有的時候,一着急,也在國內試試。比如武昌起義之前,革命黨幾個首領,就在漢口租界試制炸彈,結果失手,雖然沒把自己炸死,但機關卻暴露了。但總的來說,革命黨的炸彈越做越好,威力越來越大。辛亥革命前夕,廣州将軍鳳山剛剛上任,一上岸就被炸得血肉橫飛。到了辛亥革命的最後關頭,少數滿人宗社黨堅持不肯放權,革命黨人彭家珍一顆炸彈,炸死了宗社黨的核心人物良弼,剩下的就如鳥獸散了。據說,滿人最怕炸彈,辛亥後多少年都緩不過來,都是當年暗殺團給做的病。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幾個遺老還想賴着不走,國民軍拿出炸彈來一擺弄,從皇上到太監就都乖乖地就範了。

暗殺這活兒,沒膽子還真不好幹,不比起義,大隊人馬,魚龍混雜,做南郭先生,跟着混也是可以的。暗殺大多單打獨鬥,一個人上陣,如果沒膽子,關鍵時刻,槍放不了,炸彈扔不出去,那可就完了。所以暗殺團首先要練膽兒。劉思複當年在廣東組織暗殺團,團員加入,要有嚴格的入盟儀式。儀式的舉行,必須是在深夜,屋子裏用黑布擋嚴,屋子當中只有一張桌子,桌子用白布蓋上,桌上放一個骷髅頭——是真家夥,不是假做的。骷髅頭後面放一根白蠟燭,整個房間裏,一團漆黑,只有一根蠟燭點燃,燭火搖曳,骷髅搖動,氣氛陰森。入盟者必須一個人對着骷髅,靜坐半晌,如果一點虛汗不出,才能行入盟禮。據說,由美國權貴子弟組成的骷髅會,入會儀式也是如此這般。不知道他們是跟中國革命黨人學的呢,還是中國革命黨人跟他們抄的。這個劉思複,廣東的世家子弟,後來改名師複,成了中國無政府主義的鼻祖,但是當時,卻是一個革命黨的暗殺大王,自己因試制炸彈廢了一只手,做了牢,但是,出來之後,暗殺依舊。廣州将軍鳳山之死,以及水師提督李準的重傷,都是他策劃的傑作。

不過,暗殺固然造成了恐怖的氣氛,也殺掉了若幹清朝大員,但卻難以真正吓退清政府。彭家珍最後的一炸,固然立竿見影,但如果沒有各省的獨立,袁世凱的有心反正,其實也沒什麽用。辛亥年廣州起義前夕,溫生才刺殺護理将軍孚琦,殺是殺掉了,但卻對随即到來的起義,制造了很大的麻煩,在技術上,直接導致了起義的失敗。暗殺的實際作用,就像暗殺團用來練膽的骷髅,放在那裏,配合着夜色和燭光,的确夠恐怖。可是見得多了,也就那麽回事了。暗殺,殺不來天下。

當年的革命黨,個個都信奉英雄史觀,都以先知先覺自居。他們固執地相信,國家必須由他們這些人來拯救,而且也能拯救。只消博浪一椎,就可以産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到頭來他們發現,真正起了作用的,還是紮實的動員,士兵的起義。

【汪精衛:被一泡屎毀掉的暗殺】

1910年4月,北京發生了一個轟動全國的大案,汪精衛、黃複生刺殺攝政王未遂。好家夥,熱衷暗殺的革命黨,終于炸到北京來了。盡管沒得手,汪精衛卻從此聲名大噪,即使後來投敵做了漢奸,人們也會感喟,卿本佳人,奈何做賊。作為此案的副産品,汪精衛還因此贏得了一位南洋富商小姐的芳心,從此不離不棄,一直到在南京老虎橋監獄關到死,也不肯說汪半個字的不是。

暗殺往往是讓歷史拐彎的轉機。1914年6月,如果不是塞爾維亞青年普林齊普刺殺奧地利王儲費迪南大公,第一次世界大戰即便遲早要爆發,肯定也要推遲幾個月。這幾個月裏,能發生什麽事情,誰說得清?當日如果汪精衛刺殺成功,攝政王連同刺殺者汪精衛一命歸西,日後的歷史,就不好說了。晚清的親貴政權也許不會因此有本質的改變,但國民黨的歷史會很不一樣,至少後來日本侵華時,不大可能找出汪精衛這樣具有全國性威望的人,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傀儡政權。但是,這一切的變化,都因為1910年4月2日這天夜裏,一個北京鴉兒胡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