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章節
。士紳們派了使節到南通要求派兵前來光複,南通遂派來一隊士兵,于是,沈臧壽狼狽逃走,新政權二次建立。一場詐權事件,被上海革命黨人辦的《民立報》稱為笑劇。
辛亥革命期間,我們看到清朝的各地地方政府,對于守土實在過于玩忽職守。聽到點風聲,即望風而逃。即使不逃,也只是守印而已,誰來要就給誰。嚴格來講,即使在南北和談告成,也不能說獨立或者光複的省份就一定占了上風。在革命過程中各地官員的聞風瓦解,其實嚴格地說,不是随大流,而是早就對所屬的王朝失去了信心。一方面是革命黨人多年不懈的宣傳,的确有了作用,滿人“異族政權”的形象凸顯,這種形象又被當家的滿人親貴極大地強化,合法性降低是自然的。另一方面,親貴們有意在任官方面向滿人傾斜,也大大傷了漢人官僚的心,而任職的滿人官僚,也大多不争氣,在逃跑方面,一點不讓漢人。大部分漢人官僚,其實相當部分認同立憲黨人的立憲主張,當然也對清廷假立憲、真抓權的做法,感到不滿。在這樣的氛圍裏,民間關于清朝氣數已盡的傳說,也随着《推背圖》這樣的民間谶書的流傳,甚嚣塵上。所以,如果在1908年西太後未死之前,還有人樂意幫一把,但是,到了少年親貴倒行逆施之後,只消有人站起來推,清朝這堵臭泥牆就沒有人扶了。
清朝的覆滅,實際上是社會上層之間的事情,在朝的人對自己所屬的朝廷沒有了信心,在野的人又有心颠覆,革命黨一點火,大廈即傾。其間有小玩鬧趁機搶權,也是自然。當然,政權不是包袱,小玩鬧搶是自然搶不成的,但搶不成,也過把瘾。
【袁世凱:遇刺與當國】
1912年1月16日,剛剛上朝從東華門出來的袁世凱,遭遇暗殺。
據參與策劃的北方革命黨人胡鄂公回憶,暗殺團共分四組,兩組投彈,一組狙擊,一組接應。由于組織嚴整,早就摸清了袁世凱的行動規律,行動計劃相當周密。該日上午十一時三刻,袁世凱的車隊從東華門出來,經過東華門大街與王府井大街的轉角處,第一組從三義茶葉店二樓擲出一彈,沒有炸到馬車。随後第二組又扔出兩彈,“彈中世凱車,彈發車覆,死世凱駛車馬一,護衛管帶袁金镖一,護衛排長一,親兵二,馬巡二,路人二,又騎兵馬三。”袁世凱在衛士的幫助下,騎馬逃走,在馬上下令搜捕刺客。胡鄂公的回憶,還提到刺客們與軍警發生了槍戰。刺殺事件,據沈弘先生挖掘出來的當時英國記者的報道,則有所不同。刺客的确扔了三顆炸彈,但有一顆沒有炸。那些跟煉乳罐頭大小的炸彈,裝了威力強大的烈性炸藥,大約有二十人被炸傷,好幾人瀕死,但袁世凱的馬車卻沒有被炸到,被車夫快馬加鞭躲了過去。但凡經過的事,過後再回憶,難免有差距,還是當時的記載準确一點。所以,袁世凱的馬車,應該沒有被炸到。從當時的老照片看,事發地的茶葉店,窗棂玻璃都被震碎了,可見炸彈威力巨大(都是托諾貝爾先生的福),如果炸到了馬車,當時又沒有避彈設備,袁世凱斷然難以自全,不死也得傷。沈弘先生還考證出,根據英國記者當時拍的照片,刺殺發生地不是三義茶葉店,而是三順茶館。不過,根據照片上的字號“三順字號,茶葉老店”八個字,似乎還應該是茶葉店更合适。
事發之後,有十人被捕,但除了三人身上因藏有炸彈之外,其他七人都因證據不足被釋放,這三人則非常迅速地被處決了。此後,據袁世凱的心腹唐在禮說,袁世凱因此好長時間一直躲起來不肯出門。
1月16日這天的早朝,實際上是袁世凱終于跟革命黨達成協議,正式對隆裕皇太後撕破臉皮逼宮的當口。在溥儀的記憶中,那天,隆裕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眼淚,而地上紅氈墊子上跪着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君臣對哭,但卻是臣來逼君,而且逼宮初戰告捷。袁世凱哭哭啼啼的逼宮戲剛剛演罷,就差點一命歸西。革命黨人下這樣的狠手,想幹嘛呢?難道說,他們不想通過策反袁世凱完成革命了嗎?
當然不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雖然成立了臨時政府,貌似有十幾個省份控制在手裏。但是,漫說裏面好大份額的立憲黨人,對袁世凱更有期待,跟革命黨漸行漸遠。就是革命黨人內部,也是紛争不斷,原來同盟會三部分的內争未了,新的矛盾又來。自己人掐起來,照樣你死我活,陶成章被殺,就是明證。革命黨與會黨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明朗。雖然北伐軍組織了不少,但能打仗的卻不多。拿什麽去戰勝北洋軍,誰也沒底。連南京臨時政府的經費,獨立各省都一個子不給。聚集了十幾萬北伐軍的南京,秩序混亂,動不動就有軍隊借口欠饷,嘩變搶掠。所以,革命黨人不可能不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因為,只要袁世凱答應反正,一切就OK了。殺了袁世凱,事情反而麻煩,保守的北洋軍,如果為了報仇而靠在清政府那邊,革命什麽時候能成功,還真不好說。
但是,按當時的話說,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同盟會原本就是一個松散的組織,自打革命開始,革命黨更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戰,各幹各的。清朝各地政權的崩潰,不是革命黨多麽有力量,而是清朝地方政府自己已經朽了,谘議局的士紳,又不站在政府一邊幫忙。一些地方,漫說革命黨,甚至說不上什麽來路的地痞流棍,土匪宵小,糾合一點人馬,就可以把政權拿下。南方革命黨戰果輝煌,北方革命黨原本也大有希望的。山西率先獨立,士官三傑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手握重兵,北京城內,革命黨人也不少。可是,自從袁世凱出山,革命黨卻接連受挫。三傑一死,一調,一走,接下來張紹曾的舊部發動的灤州起義,也被鎮壓,山西得而複失。北方的革命黨人,原本眼看功敗垂成,忽然之間,都因為袁世凱而打了水漂,這口氣怎可以吞下?其實,在刺殺袁世凱的同時,北方革命黨還有一個龐大的計劃,一旦刺殺成功,就利用他們在周邊一些軍隊,比如毅軍、甚至部分禁衛軍裏的力量,發動對北京的幾路進攻。所以,盡管革命黨的大頭目在跟袁世凱談判,都談成了,袁世凱的大公子袁克定也跟汪精衛打得火熱。但卻難以約束所有人,雖然也有一部分北方革命黨人比較聽話,跟袁克定配合得挺好,但另外一部分人,卻存了心,要另起爐竈,自己幹自己的。如果真的能幹掉袁世凱,拿下北京,立下大功一件,黨內權力怎樣分配,還不知道呢?
不過,革命黨人的暗殺,卻給了袁世凱一個特別好的機會。此前,朝野傳說他跟革命黨勾搭,出賣朝廷,現在他也遭遇革命黨暗殺了,名聲好了一點。另外,對于逼隆裕交出政權,也大有好處。畢竟,自己出面逼宮,好些話不好說。暗殺一來,就可以借口危險不上朝了。所有的惡心事,惡心的話,都交由趙秉鈞、胡惟德來幹來說。不消說,這樣更加方便。這倆人也盡心盡力,連唬帶吓,還有忽悠,加上不久革命黨人刺殺了滿人唯一一個能臣良弼,不由得清朝的孤兒寡母不交出政權。
袁世凱本質上是個武夫。一生也遭遇過幾次兇險,每次都帶來命運的轉機,1884年朝鮮甲申政變,他九死一生,但從此嶄露頭角,為人所知。1909年朝中傳說攝政王載沣要幹掉他,據說他已經秘密從第六鎮調集死士自衛,但卻只是丢了官帽子,歸隐彰德。此番遇刺,兇險最大,則開啓了他當國的契機。
世上之事,福兮禍兮,向來都很難說。對于亂世之奸雄袁世凱,就更難說。
第八幕 筆杆子和槍杆子
〔革命要靠槍杆子和筆杆子,但這兩杆子能折騰出事兒來,還得靠時運。〕
【《民報》:頑童革命黨的塗鴉】
Advertisement
《民報》是同盟會的機關報,大學問家章太炎做主編的時候,聲譽很是不錯,跟康梁的保皇黨們,打了許多大仗,據我們的教科書說,把康梁們打趴下了,從此以後,革命戰勝了保皇。是不是真的這樣,不好說,但當時的《民報》,在不安分的人們中間,的确很有名氣。
章太炎是晚清最有名的學者俞樾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