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章節

間的不平相關的。事實上,清政府做得不好,忠誠問題才能成為一個問題。民國以後,軍隊招兵越來越濫,士兵地位再次下降,把先前提高軍人地位,用讀書人當兵的嘗試廢掉。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又走進了岔路。

【有槍沒子彈的新軍】

各省編練新軍,是晚清新政軍事改革的一部分。但是,各省的新軍剛編練出個模樣,朝廷就發現新軍中有革命黨滲入。但是,各地大員防範的方法之一,就是限制新軍的子彈,讓新軍有槍沒子彈。更過分的,連槍栓都給卸了去,實行槍、拴、彈三分離。新軍的炮隊,也把炮拴卸掉。這樣的軍隊,如果真的有什麽突發事件,根本就沒有任何用處。手裏的家夥,就是燒火棍。但是,為了安全,各地清朝大員們的邏輯是,寧可讓軍隊沒用,也不能讓它有害。千萬不能出事,出了事,首先自己的烏紗帽不保。

所以,後來的新軍起義,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奔軍械庫去,但打開軍械庫的子彈,則是自己設法弄來的。比如辛亥武昌起義,放第一槍的工程營士兵,子彈是從外面弄來的。而雲南起義的新軍,子彈是平時打靶的時候藏起來的。顯然,這種方式,并沒有有效地阻止新軍造反,還刺激了新軍的反心。說起來,革命黨人較早一點的新軍起義,較大規模的兩次,都跟新軍的這種彈藥管理方式有關。一次是1908年的安慶起義,一次是1909年的廣州起義。

1908年時,安徽新軍僅有一協(旅)。是年秋天,該協一部在協統帶領下,跟着安徽巡撫朱家寶,去參加太湖秋操,省內空虛。革命黨人熊成基當時在新軍做炮兵隊官(連長),雖然僅僅是個連長,但安徽革命黨的組織岳王會在新軍裏很有根基,傾向革命的人相當多。秋操的時候,正好趕上西太後和光緒在一天之內死去,舉國震動。熊成基後來說,當時他的打算就是,趁人心不穩,省內空虛之際發動起義。太湖秋操的兵雖然多,但都是空槍,聞警現配備武器也需要時間,趁這個空擋,安慶就拿下了。城裏武器很多,拿下安慶可以擴軍,大事可成。于是,熊成基斷然發動起義,炮營和騎兵營幾乎全數響應,兩個管帶(營長)不肯從命,一死一傷。其他部隊的人也多有加入的,起義軍總計千餘人左右,差不多有半個旅。先在內應配合下占了城外的軍火庫,獲得了彈藥。然後全軍直撲安慶城。

可是,巡撫朱家寶這個時候,已經被兩江總督端方遣回安慶,城裏不再是群龍無首,原來準備內應的人,不敢動了。安慶城自古易守難攻,當年湘軍攻安慶,先後打了十幾年。起義軍區區千把人,沒有內應,無論如何攻不下來。起義軍雖有大炮,但威力不夠,轟不開城牆。久攻不下,清軍援軍四集,海軍也來了,隸屬湖北新軍的楚材號兵艦,開炮擊中義軍的炮兵陣地。起義軍大炮被毀,內外受敵,只好撤退。起義造反,原本就是一鼓作氣的事,勝則人越聚越多,一拖久了,遲遲不能取勝,人心就散了,一路撤退,最後只剩下幾十人,熊成基遣散了餘部,自己逃走。後來,在哈爾濱被人告密,被捕就義。

如果說安慶起義是利用了新軍沒子彈,那廣州新軍的起義,失敗就失敗在子彈的缺乏。廣州新軍起義,起因是一次警察和新軍的毆鬥。軍警不和,是老問題了。這種事情,在任何國家,任何時間段上,都有可能發生。但是,毆鬥發生後,清政府的廣州當局,卻處置不當,使得毆鬥變成群毆,群毆變成起義——被一個別有用心的革命黨人,來自安徽的倪映典給利用了。倪映典在安徽的時候,做過新軍營長,革命跡象暴露,被革斥,化名來到廣州,又混成了排長。但是這個排長,卻在群情激憤之際,帶領新軍起義了,廣州新軍三個标(團)的士兵,跟着倪映典走的大概有千把人。但是,由于事先沒有搶下軍火庫,只得到了每營留給長官的少量子彈,共計七千餘發,每人不到七粒。這點子彈,如果放在後來的八路軍身上,也許夠打一仗的了,但是,對于習慣亂放槍的新軍士兵而言,實在是太少了。缺乏彈藥,而且沒有大炮(炮拴已經事先被取下)起義軍,卻敢進攻廣州,在牛王廟跟事先埋伏好的巡防營兩千餘人相遇。不多時,義軍子彈告罄,對方居然還有大炮,在槍炮轟擊下,義軍死傷慘重,倪映典也犧牲。起義就這樣失敗。

清朝實行軍事改革,編練新軍,當然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至于保大清還是保中國,還不好說,但多半可能是兩者都保。由于南方的新軍,投軍者文化素質較高,的确有革命黨人滲入,但是,僅僅因為這一點,就整體上對新軍不信任,實在不該。即使在當時,也不是所有大部分有文化的新軍官兵都傾向革命。武漢新軍裏各種社團,數以十計,具有革命性的就那麽幾個。也就是說,革命黨在新軍裏還沒有成氣候。但是,清朝地方政府卻在這個時候,甚至這些新軍還參與了鎮壓革命黨和會黨組織的萍、浏、醴起義之後,依然用不給子彈甚至卸下槍栓等侮辱性的方式,對新軍加以防範,顯然很荒唐。這是明顯的歧視,歧視刺激出反心。巡防營原本是将要淘汰的舊軍,向為新軍所看不起。但是,各地大員對舊軍往往格外優待,對新軍卻大不放心,甚至不惜依靠舊軍打壓新軍(比如在廣州)。結果,歧視在新舊對比中加劇了。事實上,這種做法,只是将更多的新軍官兵,推到了革命陣營。安慶和廣州起義,兩個下級軍官,就可以掀起大浪,策動當地駐軍大部起義,可見歧視政策的不當。可是,自從兩次新軍起義之後,清朝各地大員對新軍更加不信任,防範更嚴。連訓練演習,都限制子彈的使用。本來就是喝鹽水導致口渴,為了解渴卻加倍地喝。最後,我們發現,最終還是有槍沒子彈的新軍,推翻了清政府。

【在新軍與舊軍之間】

自清朝開始實行新政始,中國的陸軍就有了新軍與舊軍之分。所謂的新軍,就是指兩部分部隊,一是以袁世凱小站練兵編練的新建陸軍為基礎的北洋軍,二是随後各省先後編練的新式陸軍(嚴格地說,還應算上改編為新軍的部分八旗)。而舊軍,則主要是指由淮軍發展而來的巡防營。自太平天國覆滅之後,淮軍就是清朝的國家軍隊的主力。即使甲午戰争表現不佳,編練整頓,組成所謂的“練軍”,也只能在淮軍的基礎上進行,另起爐竈的只有小站新軍和張之洞的自強軍。但是,另起爐竈的兩支小部隊,後來居然取代淮軍的國家軍隊的地位,變成老大。而淮軍除了少部分被改編為北洋軍之外,大部則退而成為巡防營。在當時,除了淮軍改編的巡防營之外,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有早就半死不活的綠營、湘軍,以及大批未改編的八旗兵。這些軍隊都算是舊軍。

新軍與舊軍的區別在于,新軍不僅采用西式編制,軍、師、旅、團、營、連、排(只是稱謂不一樣,可以理解為翻譯的不同),而且有西方軍隊的步、炮、馬隊的配置,有後勤部隊和參謀人員,還有醫官和軍樂隊。其武器,也盡量按西方,特別是普魯士陸軍的裝備規格裝備。也就是說,所謂的新軍,就是完全普魯士模式的軍隊,是一支徹底西化的軍隊。但是舊軍就不同了,雖然說,淮軍當年也是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而且采用洋操訓練,但它的編制,還是勇營制,沒有西式軍隊的後勤以及參謀部配置,即便所謂的洋操,也是練兵不練官。軍官作戰指揮,不會看地圖,沒有參謀人員,全系舊式戰法。改編成巡防營的淮軍,編制稍有變化,但大體如舊,因為當時變革的思路,巡防營類似于後來的武裝警察部隊,而殘留的綠營、湘軍則逐漸轉成警察。

可是,這麽一來,綠營和湘軍倒沒什麽好說的,原本就氣息奄奄。可淮軍從原來的國家正規軍,降格為警察部隊,裝備、待遇都比新軍差一大截,落差太大,心境好不了。見到鼓樂齊鳴,服裝鮮亮的新軍,難免酸酸的。加上新軍雖然按西法訓練,而且西式配置,但畢竟多為新招之兵,軍官大抵軍校學生,新固新矣,但卻從未經過戰陣。參謀雖然有,基本上不會用。辎重、後勤、軍醫、軍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