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章節

道,一旦到了這一步,離徹底亡國,也就不遠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對于在朝當政者,保中國和保大清也是一回事。保不住中國,大清也就沒戲。如果有人熱心積極地保住了中國,同時不排斥大清,自然也就保住了大清。所以,在有人拼命要驅逐鞑虜的時候,大清當權者的最佳選擇,其實就是和立憲派一起,積極推動立憲。從這個意義上說,立憲是一種規避革命的最佳路徑。這一點,朝廷的當家人非常清楚。所以,盡管1908年拍板預備立憲的西太後和光緒死去,接班的皇族親貴,少不經事,拼命抓權,但對于立憲卻從不含糊。年紀輕輕而且出國見過世面的攝政王載沣,據他兒子溥儀後來回憶說,對西方的事務其實很感興趣。所以,在他的當政期間,作為立憲準備的谘議局和資政院相繼登場。輿論開放的尺度也越來越寬,對于立憲派的提前立憲請願,雖然沒有全部答應,但也答應比原來縮短三年。只是,這些少年親貴,僅僅堅持了立憲,但立憲對于當時的中國,到底意味着什麽,他們卻不甚了了。似乎在他們眼裏,只要按既定方針立憲了,革命就可以避免,中國,或者說大清就可以安全了。

實際上,不僅朝廷拿立憲或者預備立憲來規避革命,革命黨也意識到了,只要清廷真的立憲了,他們的革命就有流産的可能。所以,恰在清廷的預備立憲期間,革命黨人盡其所能,組織了一系列起義暴動和暗殺,目的就是争取趕在清政府完全立憲之前,推翻這個政府。規模比較大有1906年的萍浏醴起義,黃岡與七女湖起義,1907年的防城、鎮南關起義,1908年欽州馬篤山起義,河口起義,以及1907年光複會發動的皖浙起義,在這次半流産的起義中,安徽巡撫被殺,給了清廷極大的震驚。1908年和1909年安慶和廣州新軍起義,成建制的新軍發難。各地的小規模流産的起義,簡直不勝枚舉。這些起義暴動,都或多或少跟清朝的預備立憲有關。1905年,由光複會暗殺團精心組織的暗殺五大臣行動,直接就是沖着立憲去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革命黨人不怕清政府“壞”,不改革,怕的恰恰是清政府變好,迅速實行立憲改革。但吊詭的是,恰是這一系列的起義和暗殺,從反面刺激了立憲的步伐,堅定了清政府立憲的決心。即便決策的西太後和光緒死了,接班的滿人親貴,在攬權、收權方面相當積極,但卻一點都沒有停止立憲的步伐。他們的唯一失策在于,這些少不經事的少年親貴,居然沒有意識到所謂的立憲,組織國會,不僅僅是制定一個憲法,産生一個立法機構,而是崛起的漢人士紳要跟他們分享權力。這種權力,主要體現在具體的行政以及資源的控制上。事實上,在清政府認真推行立憲準備的這段時間裏,革命黨的起義和暴動,的确受到了極大的遏制,知識界和新軍的部分人士,對清政府都答應立憲了,革命黨還不依不饒堅持暴動相當不解。革命黨人組織的起義和暴動,不可謂不賣力,但對清政府的威脅卻并不大。整體上,到清政府收回地方的路礦權,以及推出皇族內閣之前,他們的統治還是比較穩固的,地方治安大抵良好。1911年4月,革命黨人傾全黨之力,由副統帥黃興親自指揮發動的廣州起義,居然一敗塗地。清政府最終雪崩式的垮臺,就是因為不僅不回應立憲派的幾次立憲請願,而且瘋狂收權,排斥漢人。讓幾乎所有知名的士紳,都大失所望。從這個意義上講,大清的最終不保,罪魁禍首,恰是大清自己。正是晚清的親貴,給了作為第三者的革命黨人最大的機會。

『二、從谘議局到資政院』

朝廷要立憲,無論對于傳統的士紳還是新的知識界,都是一個利多的好消息。此時,盡管革命黨人排滿的宣傳已經傳到了內地,當年清朝入關的暴行,嘉定三屠,揚州十日,一部分新學堂學生和市民,多少有所耳聞。但是即便如此,士紳、市民和學生,還是相當興奮,他們紛紛上街提燈慶祝,人們徹夜狂歡,高呼皇帝萬歲,立憲萬歲。接下來的事,則是選舉各省的谘議局。立憲從地方自治入手,也是日本的經驗,對于當時的中國而言,也是比較靠譜的路徑。只是,選舉對于中國人來說,從來都是官吏的選拔,投票這種事,還是開天辟地的新鮮事。當時的中國,一共二十二個行省,按規定,要選出二十二個谘議局,但是,由于新疆相當落後,暫時不設,所以,只先後選出二十一個谘議局。谘議局屬于準地方議會,或者說練習性的地方議會。權限是議決地方興革事宜,議決地方財政預算和決算,對本地的地方法規提出修改增删意見,負責處理省以下地方的自治事宜等等。但是,谘議局議決之事,必須提請督撫認可後執行,如果督撫和谘議局存在争議,可将議案交由谘議局複議,如果再不行,則提交資政院核議。谘議局會議,分常年和臨時兩種,均由督撫召集。跟西方一樣,咨議局議員在開會期間的發言,不受法律約束,在會議期間,不經谘議局允許,也不得逮捕議員。顯然,中國當年的士紳們,很在乎這一點。

在當時的中國,這樣的準議會,實際上不可能是“民選”的,只是士紳們的借以分享地方權力的一個平臺。選舉過程,雖然經過初選和複選,即由選民選出若幹候選人,再由候選人互選,最終選出議員。但實際上由投票變成士紳們相互的推舉,被推舉出來的人,都是在地方德高望重,較有勢力而且熱心公益的大人物。有些地方,推舉過程,就跟過去推舉頭面人物辦公益一樣,即使心裏想幹得要死,大家還是揖讓不已,不過,最後還是把該推的人都推了出來。投票,大多成了一種形式。事實上,谘議局選舉的設計,就考慮到了中國的這種國情,所以,原本該按人口比例規定的議員名額,實際上是參照科舉時代的學額(即各省根據人口和讀書人比例定的秀才名額)來定的。而選民的資格,門檻相當高,二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同時必須有下列條件之一,才能有資格:一、曾在本省地方辦理學務及其他公益事業滿三年以上,并卓有成效;二、曾在本國或外國獲得中學以上學歷或者相當于中學學歷;三、有舉貢生員以上出身(即秀才);四、曾任文七品以上武五品以上實缺職官,未曾被參革過;五、在本省擁有五千元以上不動産和營業資本;六、外省寄籍但擁有一萬元以上不動産和營業資本。至于候選人,除了年齡必須滿三十歲,而且又加了諸多的道德限制,而且必須識文斷字。因此,實際上谘議局的選舉,就是士紳自己的事情,連商人參與的都不多,除非商人自己原本就是讀書人,或者像張謇和陸潤庠這樣的狀元商人。士紳們互選互推,組成了谘議局。因此,士紳力量比較強大,士紳比較活躍的地方,選舉就比較踴躍,也比較像樣,反之,邊遠省份,選舉就比較冷談,像新疆,就幹脆選不出來,只能緩辦。

作為國家的準代議機構,資政院的議員,是由兩部分人構成的,一共二百人,一半由各省谘議局推舉,屬于民選議員。一半由皇帝欽定,屬于欽選議員。欽選議員中,宗室親貴以及滿漢蒙王公貴族四十八人,各部院的官員三十二人,學者和納稅大戶各十人。由于新疆未辦谘議局,所以該省應選的兩名議員空缺,所以,欽定議員,也相應減少兩人,一共一百九十六名議員。但由于資政院的總裁副總裁(議長副議長)和秘書長也是欽選,也議員享有表決權,所以,欽選者具有優勢。

資政院的權限,跟谘議局類似,可以制定除憲法之外的法律,可以議決國家的財政預算審議財政決算,讨論稅法和發行公債。如果軍機處和其他國家機關不同意資政院的議決事項,可以提請複議,如果複議之後行政機關依然不同意,可以交皇帝裁決。資政院對于行政機關的作為,如有疑問和不滿,可以讓該機關來資政院解釋。但是最終的分歧,還是得交皇帝最後裁決。

除了王公親貴之外,無論在朝官員還是學者,大抵也是傳統意義上的士紳,所以,據臺灣學者張朋園統計,谘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