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實驗小組……
可不是能折騰嘛。
不光是方淮心能折騰。
哪一個都沒輕了折騰。
地都種完了,最忙的時候過去了, 再接下來就是鋤草啥的。都是零活兒了。也還得地再長一長才能幹呢。
這剛有了點兒閑功夫。也全都沒閑着。
女知青這頭兒呢, 不下地的時候就是挖野菜, 三座山呢, 野草野菜那是太多太多了。就是大田裏,苗還沒等種上呢,野菜可都長得綠油油了。苗種上之後,下了糞肥了,人家長得更歡實。男工人們是天天的拿着鋤頭在地裏鋤草。因為鋤得勤,用不了那麽多人。老弱婦孺們就差不多人手一個筐, 拿把小巴鋤, 田間地頭兒的挖野菜, 有的還順手就把地鋤了,也算是幫着男工那頭兒幹活兒了。
小根蒜,苦麻菜, 婆婆丁啥的,嫩的時候, 都是好東西,只洗幹淨了,蘸着大醬吃就是一道好菜。好些個人家, 嫌棄麻煩,都是這麽直接吃的。黃芪講究,野菜吃幹淨了之後又過熱水焯了一遍,再用蒜汁子跟辣椒油拌上, 再放上糖和醋,酸酸甜甜,別提多爽口了。
人吃的畢竟是有數兒的。每天幾大筐的菜往回挖,吃不完的,就是喂家禽。山裏野菜多,農場每天到秋還能每家分不少的米糠,個人家,家家都養着不少的雞鴨鵝,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野菜的。
大牲口是不允許自家養的,豬、牛、羊、馬,都是農場統一圈養。知青們住在知青院,沒有家禽,挖回來的野菜,割回來的草,就都送到這些地方去。
林場那邊兒,到了相對空閑的時間,也是一樣,家家戶戶的挖野菜,割草。每天能支援林場兩船的野菜野草。也不算是支援,因為到了冬天,就按他們提供的野菜數量給他們分肉的。
因為趙場長說要先在小塊地上試驗化肥的效果。這任務肯定就交給了方淮心。
搬搬擡擡的,也耗力氣得很,又把男知青那邊兒四個最能折騰的也撥過來幫她的忙。再加上她兩個徒弟,趙雅麗和江彩霞,七個人,足夠用了。
那四個最能折騰的,沒錯了,就是羅玄,林援,高明還有夏天了。高明還是男知青的隊長呢,他還得分一半的精神去照看其他人。
這組合方淮心還是挺滿意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關系又都很好,幹起活來沒磨擦,不磨叽。那幾個男的,又會開拖拉機,又會電工,裏裏外外又都混得很熟,幹啥都不憋手。
方淮心挑了兩塊地,緊挨着的。一塊是熟地,就是已經種了兩年的。一塊是新年剛開荒開起來的新地。都知道新開出來的地窮,沒有冬天的時候下過糞肥,當年的收成肯定上不去。特意找這樣兒的地就是為了對比的。
她還怕雨水不夠,那地就挑得離江很近。離江灣屯兒不到二裏地。每天早上,他們七個人,開上一輛拖拉機,拉上一車化肥,趕到地裏。開始給地下肥。因為着離江灣屯近,又有方淮心跟羅玄這兩個沾親帶故的,中午他們就不折騰回農場食堂吃飯了。把各自的口糧帶上,都在胡家吃飯。
Advertisement
這幫孩子在家裏吃飯,老胡招待他們還能差了?那點子口糧,真就是做個樣子。那是一天炖魚,一天炖肉的把他們這一幫子被得,一個個紅光滿面。
因着羅玄家裏的事情,朋友們都盡可能的避免在他面前談京城的事兒。在胡家蹭了半個月的飯,方淮心也從來沒聽老胡和胡嬸子問過羅玄父母的事情。或者人家私下關心了,她不知道也說不定。但是吧,她總感覺,老胡好像知道些什麽似的。
反正是大家都挺默契,都當什麽事兒也沒發生過似的那麽過着。羅玄傷心得不明顯。大夥也都只當他是內秀,裝堅強。
呵呵。
離江那麽近,只讓他們看着,那是不可能滴。就兩塊地,加起來二十畝,七個人幹活兒,有兩天,啥都幹出來了。更不用說,老胡兩口子還來幫忙。輕輕松松兩天幹完,其它時間,就是看這兩塊地照看好就行。老胡呢,天天也跟着他們忙活,那心思,誰都知道,他就是要看看這化肥是個啥東西,到底有用沒用,怎麽用。偷師呢!
看地又不了全天都看着,大部分時間,都在挖野菜啥的。幾個男生就鼓動老胡帶着他們去打漁去。老胡也是慣着他們,有求必應。他家裏什麽工具都有,各種大小網眼的網都有,全都帶上,玩着呗。屯子裏那一幫半大小子,出跟着忙活。多少都能有些收獲。
晚上下了工回農場的時候,拉上滿滿一車的野菜野草,一大半都是屯裏孩子幫着弄得。再帶上兩簍子魚。野菜往豬圈那邊兒送,草料送去羊圈,魚拿宿舍,改善夥食。
他們幾個也不吃獨食兒,這麽多魚呢,反正是夠吃。柴禾又有得是。大鍋飯,誰愛來吃誰來呗。每天晚上女生們集體下廚,天氣越來越熱了,在屋子裏做飯屋裏就悶了。幾個男知青不知道跑去誰家裏借了不少土坯回來,在院子裏搭了個竈,還湊錢買了一口十二印的大鍋,就在院子裏做菜。飯自己帶,這邊兒只管菜,那也是你帶一把鹽,我帶半壺油的,都不願意吃白食。
也有農場裏跟知青混得好的,偶爾也來蹭飯。像是馬廄老李頭家的川子,時不常的聞着味兒就過來了。還能帶過來一串兒大小夥子。人家也不白吃,啥活兒都幫着幹。油鹽醬醋也不少拿。還有幹貨粉條啥的,得前一年存下的好東西,知青們來沒到一年呢,是沒有那些存貨的。都是人家奉獻出來的。
農場的大人們似乎特別高興看到自家的孩子們能跟知青的關系處得好。孩子們總愛跑知青院裏待着,也不管,還可支持了,家裏有啥,自己舍不得吃,都讓往知青這邊拿。
可是這樣的氛圍,李敏慧是參和不進來的。沒過多久,她就搬出了知青院。方淮心去種地了,平時在醫務室裏。李英帶着孫小雲幹豆腐坊,其他女知青都在學校當老師,就她一個,跟着農場的工人一起下地幹活兒。拖拉機她倒是想開,也敢開,但是人家場領導信不着她。有男知青呢,人家為啥非要用她一個女司機呢!
她倒也是個狠人,人家直接去了豬場,養豬去了。也看養豬的書,說是要科學喂養,自學獸醫。那農場肯定支持呀。後來幹脆搬到豬場邊兒上去住了。那邊兒原來有幾間放米糧的倉庫,她跟領導申請,要跟豬同吃同住,随時随地觀察豬的情況。這麽積極,誰也不能說不支持,趙場長就派了幾個人,把那倉庫收拾出來一間,搭了一個半截炕,搭了個竈臺。人家就搬進去了。
女生宿舍這邊兒倒是空下了一間心,也沒人搬過去,就還是維持着原樣。她住過的那間,就那麽空着當倉庫了。大家把雜物,都放那屋去了。
過了四月初八,就是下大醬的日子。
“咱們是不是也得做上一缸醬留着用啊?總靠買也不是個事兒。”晚上都下工了,許三喜把女知青們都叫到她們屋裏開會。
“好啊,可是誰會做呀?”這個大家都同意,買的畢竟要花錢。
“不會不要緊的。我已經跟江嫂子說好了,到時候讓食堂的牛師傅過來幫咱們做。現在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大豆,供銷社不賣大豆,咱們得自己出去買,場裏分得有數兒,誰家也沒多少富餘的。還是得去江灣屯裏找老鄉買。這個得小方去辦了。二一個呢,是鹽。每年這個時候,供銷社的鹽都不夠用的。得去鎮上,甚至是縣上買。咱們得分工一下,看看每人拿多少錢出來。派誰出去買。咱們沒有鹽票兒,也還得大家想辦法。”許三喜歡把問題都擺出來。
“大豆不用買。豆腐坊每天都能剩出來一些邊角料。我跟英子一直留着呢,原來想着攢多了一塊兒送馬廄去。其實做醬也能用的,都是好豆子。”孫小雲跟李英對了下眼神,就開了口。李英腼腆,不愛說話,對外都是她發言的。
“咱們九個人呢,估計男知青那邊兒也得來找。三十來號人,一缸醬都不夠,怎麽着也得兩大缸,還得醬一缸鹹菜。得不少豆子呢,有那麽多嗎?”許三喜對豆腐坊那邊兒的情況不了解,平時吃豆腐,都是早上告訴孫小雲或李英,要幾塊,中午她們就給送回來了。
“夠的夠的,放心吧。”豆腐坊的買賣非常的好,每天二十板豆腐用不到中午就能賣完。農場的日子好過,都能吃得起,林場和江灣屯那邊兒都是每天一大早來車,豆漿,豆腐腦,大豆腐,幹豆腐,能拉回去一馬車去。
“三喜姐,我小哥在東州海鹽場子插隊,明兒個我給他去問問,看看能不能給弄點兒粗鹽出來。”方淮心就出聲,剛剛許三喜一說,她就想好了,借着方淮運這個幌子,直接從倉庫裏拿幾十斤鹽出來就是了。
“好,那就沒問題了。小方,你哥那裏需要用多少錢,到時候你給我個數兒,咱們大家一起攤。”當了半年隊長,許三喜現在也是越來越敢做主了。
“行。”這個沒什麽好說的,當然不能白給了,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時候。
那就沒問題了。
趁着時間還沒太晚,許三喜直接到男知青院找高明,問要不要幫他們準備醬。
那當然是要了。
知道了知道了。
豆腐坊上工早下工早,每天李英跟孫小雲都是三點鐘就開始忙活,場裏看豆腐賣得好,她們倆忙不過來,又給派了五個以前沒有安排工作的工人家屬,都是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婦女,年富力強,非常能幹。
高明天還沒亮就帶了幾個男知青過去,把李英留出來的豆子搬回女知青院。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網址,新m.. 新電腦版.. ,大家收藏後就在新網址打開,以後老網址會打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