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4)
”
袁世凱嘴唇輕啓,吃力地吐出“約法”兩個字來。
四人意識到這是要讨論總統繼承人的問題。但約法有新有舊,按宋教仁主持起草的《臨時約法》,總統不能行使職權時副總統接任其職;而按照後來的袁記約法,則規定由現任總統提名三人,寫下名單後藏于金匮石屋,待總統死後取出,在三人中選定一人繼位。
徐世昌正要追問,守在榻旁的袁克定搶答道:“金匮石屋。”
袁世凱口不能言,只微微動了下頭,似乎表示同意。
然而,袁克定的願望落空了。幾天後,當石屋打開,衆人發現名單上的三人分別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6月6日上午10時,五十八歲的袁世凱結束了他複雜的一生。臨終前,望着窗外的那一小片天空,他仿佛看到父親袁保中、養父袁保慶,看到吳長慶、李鴻章、丁汝昌、張之洞……
一張張熟悉的面孔從雲端浮現,沖自己微笑。他努力伸出手去,卻發現那些臉龐逐漸淡出,化作一道道亮綠色的線條,在模糊中糅到一起,最後消失得杳無蹤跡。
以手指天的袁世凱,最後的遺言是“他害了我”。至于“他”到底是袁克定還是楊度,抑或另有所指,則永遠無人知曉了。
徐世昌考慮的是現實問題。
總統候選人看似有三個,其實只有一個。
黎元洪。
首先,黎胖子是三人裏唯一同時滿足新舊約法繼承條件的,沒有争議;其次,軍務院既然已經公開擁黎,換個人護國軍肯定不答應,南北和平就無法實現;最後,黎元洪人在北京,不啻為北洋手中的政治傀儡,不僅翻不了天,還能為我所用。
心念及此,徐世昌找到段祺瑞,得到他“與相國意見一致”的保證,拉着張國淦去請黎元洪了。
次日,國務院通令全國下半旗致哀,學校放假一天,公務員停止宴請一個月。
兩周後,在國務總理段祺瑞的主持下,政府舉行公祭,楊度獻上挽聯: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之後,再平此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
又五日,袁世凱出殡。黎元洪以下文武百官在新華門行禮,目送八十人擡的靈柩遠去。
陸軍儀仗隊一個團,海軍儀仗隊一個連,總計兩千人組成的隊列,在警察開道下,送靈至前門車站。
袁世凱的喪葬,由政府撥款五十萬元承辦。但喪禮、移靈和下葬已用去大半,還要修建墓園,錢明顯不夠。
在徐世昌的倡議下,北洋政要解囊相助,又湊了二十五萬,由德國工程師設計、河南巡按使督造,于洹上村附近修建了一座占地二百畝的“袁林”。
碑亭上,徐世昌手書的“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字向世人訴說着墓主不同凡響的身份……
誠如蔡锷所言,“項城退,萬難都解”。袁世凱的死,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始終沒打出西南的護國軍,終于松了口氣;
孫文總算摘掉亂黨的帽子,被世人奉為民國的締造者;進步黨與國民黨由于國會重開,黨員得以重拾飯碗,北上赴任議員,冠蓋如雲;而在日本,袁世凱死前自挽的一聯足以概括: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讨袁諸公,唐繼堯、陸榮廷和劉顯世等全部成為割據一隅的軍閥;北洋集團也因權力之争分裂成直系、皖系和奉系,征伐不斷,兵戈不止。
從護法戰争到直皖戰争再到直奉戰争,從黎元洪到馮國璋到徐世昌再到曹锟,只見英雄争,不見百姓起,就像葉芝的詩中所描述的那樣:優秀的人們信心盡失,壞蛋則充滿了熾烈的狂熱。
唯一不變的,是《聖經》裏的吟唱:已有之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無新事……
(全書完)
附表 清朝官員體系
皇族:
分宗室和覺羅。
命好命壞,全看祖上跟塔克世的關系。塔克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爸爸,生了五個兒子,這五個兒子的後代就是宗室。而塔克世的伯叔兄弟這些支脈,後代則均為覺羅。
宗室封爵: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鎮國公、輔國公)、将軍(鎮國将軍、輔國将軍、奉國将軍、奉恩将軍)、閑散宗室。除軍功卓著,經皇帝特恩,親王之一子可以世襲親王爵位外,其餘王公子孫都要降級襲封。
當然你會問,這麽多級,已然眼花缭亂了,為什麽“公”那一級還要分奉恩的和沒奉恩的?
因為“八分”。
努爾哈赤将愛新覺羅子孫預定為八家,每一旗為一家,八旗宗室按照“八家均分”的原則分享政治經濟特權。只有宗室中身份較高者(奉恩輔國公以上)才能享有參與國政的權利,俗稱“入八分”。而鎮國公往下,則被稱為“不入八分”。
中央文官:
清朝皇帝多患有受害狂想症,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合計怎麽防備漢人。沉疴日久,終于在雍正朝集中爆發。後果就是,內閣這個自明以來的最高權力機關直接被新成立的軍機處架空。
紫禁城裏的文華殿和武英殿原本是內閣學士的辦公場所,閣臣地位最高時相當于宰相,比如張居正。而對于雍正這類有着天蠍座一般強烈控制欲且精力旺盛的患者而言,他不宰人就算好的了,還想給他配個宰相?
清朝皇帝發布的命令分為明發上谕和寄信上谕兩種。明發上谕由內閣學士拟就,皇帝首肯後下發到中央各部。
而軍機處經辦的寄信上谕則重要得多,由軍機大臣拟給皇帝看,若無問題,皇帝就封起來蓋一個“辦理軍機處”的印。此印一蓋,則屬高度機密,誰也不能看。比如,有關財政問題,發給江蘇巡撫的寄信上谕,就連戶部尚書也不能看。
唐宋時期的上谕是公開的,生效的前提是得有宰相的章,皇帝一人說了不算,君權相權相互制約。而到了清朝,尤其是到了事無巨細地大搞暗箱政治的雍正朝,獨裁專制發展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境界。
無論正一品的“大軍機”(軍機大臣)還是正四品的“小軍機”(軍機章京,軍機大臣的屬官),都不能和明朝的內閣大學士相提并論,而只是執行皇帝個人意志的私人秘書。
清朝的六部,吏部(文官任免)、戶部(戶籍財政)、禮部(外交科舉)、兵部(武官任免)、刑部(立法審決)和工部(工程制造),比之明朝,也大為縮水。雖然各部尚書和都察院(中央紀律檢查機關)的左右都禦史仍位居從一品的高位,各部侍郎和都察院的左右副都禦史位居正二品的高位,但由于尚書滿漢各一人,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一共六個堂官,皆可對皇帝密折言事,相互掣肘,誰也無法獨大。
再加上皇帝經常越過六部直接跟地方對話,六部堂官很大程度上成了有名無實的擺設。
堂官都醬油了,底下辦事的也只有無所事事。
各部下設數目不等的司,司長郎中(正五品),副司長員外郎(從五品),司員主事(正六品)。
除此之外,中央直屬機關還有:
理藩院(管理蒙古和西藏等少數民族事務,漢人不得入院任職),長官為從一品尚書;內務府(皇家辦公廳),長官為正二品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最高學術機關),長官為從二品掌院學士;下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從四品),侍讀、侍講(從五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立授此職),編修(正七品,考中榜眼、探花立授此職),檢讨(從七品,由進士的二甲三甲中擇優錄取庶吉士,留館學習一段時間考核通過者授予此職,餘者派往各部任主事);大理寺(最高法院),長官為正三品大理寺卿;通政司(上傳下達,收受各省奏疏),長官為正三品通政使;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務),長官為正三品宗人府丞;國子監(中央大學),長官為從四品祭酒;
此外,還有十二個從周朝流傳下來的虛銜,相當于現在的高級職稱。
太師、太傅、太保(三公,正一品賜);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師,從一品賜);少師、少傅、少保(三孤,從一品賜);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少,正二品賜)。
無定員,随皇帝喜好賜予有功大臣。
地方文官:
總督(統管數省軍政民政的地方長官),按理說是正二品,但由于要節制兵權,常加兵部尚書或都察院左右都禦史銜,因此多為從一品。
直隸總督(轄直隸一省,治所保定、天津各設一處)。晚清的直隸總督兼任負責對外通商事務的北洋大臣一職,地位極其尊貴,甚至在軍機大臣之上;兩江總督(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治所南京)。兼任南洋大臣,地位僅次于直隸總督;湖廣總督(轄湖南、湖北二省,治所武昌);兩廣總督(轄廣東、廣西二省,治所廣州);兩廣和湖廣由于民豐物埠,扼交通要道,因此其總督地位也異常顯赫;閩浙總督(轄福建、浙江二省,治所福州);四川總督(轄四川一省,治所成都);
陝甘總督(轄陝西、甘肅二省,治所西安)。陝甘只在左宗棠任總督時,地位稍顯;雲貴總督(轄雲南、貴州二省,治所昆明)。地位最低。
清末又增設東三省總督,轄黑龍江,吉林,奉天三省,治所沈陽。
另外,直隸、湖北、福建、四川、廣東、雲南六省到了光緒年間,不再設置巡撫(正二品省委書記),而由總督兼任。山東、山西、河南則沒有總督管,只有一個巡撫。
此外,還有跟糧食相關的倉場總督(管天下糧倉,正二品)、漕運總督(管糧食轉運,正二品)和河道總督(管全國水路,正二品)。
布政使(從二品,俗稱藩臺,掌管一省民政的省長)。
按察使(正三品,俗稱臬臺,掌管一省司法的副省長)。
道臺(正四品,分守道和巡道)。守道管理若幹府(市)縣,巡道則相當于現在各省的廳長,比如糧道(糧食廳廳長)、河道(水利廳廳長)。
知府(從四品市長),同知(正五品副市長)。中央直轄的府高一級,比如順天府尹(北京行政一把手)就是正三品。
再往下就是州、縣。州和縣幾乎平級,往往由特殊地區或繁華緊要之縣改設。
知州(從五品),州同(正六品)。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
清朝全境有1314個知縣。
武官:
領侍衛府(長官為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保衛紫禁城)。
步軍統領衙門(長官為從一品九門提督,保衛北京)。
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皇宮安全,品級高,手下卻沒多少人,一般由多人兼任。而九門提督是專人專職,負責保衛整個北京城,兵多權大。
清朝軍事系統分為八旗軍和綠營(漢軍),領侍衛府相當于八旗軍的最高指揮機關,步軍統領衙門則是綠營的最高指揮機關。
八旗軍又分為在京的和外地駐防的,在京的有骁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九支部隊,各營長官為正二品的“統領”,副官為正三品的“翼長”。
八旗駐防軍的長官為從一品的“将軍”(僅授滿人,與爵位中的“将軍”概念不同),相當于管轄數省八旗軍的大軍區司令。雖貌似與總督平級,實權卻遠不如後者。一些邊省份不設總督,而以将軍兼管民政。
将軍之下是正二品的副都統。當然你會問:和将軍平級的都統哪去了?事實上,最早八旗軍一旗的長官叫都統(如正白旗都統),後來承平日久,各旗都被打散了,都統一職也只剩下兩個,分駐張家口與熱河。
張家口都統兼管察哈爾(省)的游牧之事,稱為“察哈爾都統”(從一品),轄兵兩萬人。熱河都統兼管木蘭圍場,轄兵九千人。
綠營在省一級的軍事長官為從一品的提督(上将),受總督節制,統兵一萬五。提督之下是正二品的總兵(中将),受巡撫節制(新軍建制中的鎮統與總兵平級)。再往下就是從二品的副将(少将)、正三品的參将(大校)、從三品的游擊(上校)、正四品的都司(中校)、從四品的守備(少校)、正五品的千總(上尉)以及正六品的百總(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