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廣安門
這一場風波在張德在內務府坐穩了大總管的位置之後,終于偃旗息鼓。蘇蕭也又開始了兩腳不沾地的忙碌日子,自從出了那日的事兒,杜尚書待她更放心了些,諸多事宜都索性放手讓她去辦,她倒也沒讓杜遠失望,總是将差事兒辦得比旁的人漂亮利落幾分。如此一來二往,杜遠心中只暗暗道她雖年紀輕輕,倒是有着與這個年紀十分難得的沉穩。一月餘來,莫說是六部,內務府,鴻胪寺,就連着她這個品級的小官兒等閑難得一窺的內宮,她也随着杜尚書前後往往來來了好幾次。
禮部人人都知蘇蕭頗得杜遠的賞識,部裏的人都道她是走了鴻運,得了杜尚書的重用,她心下卻明白,自己怕已經不得已被攪進了兩王相争的渾水之中,恐怕也正是由于杜尚書看着她被侯松排擠,反而對她放下心來罷了,有這麽一層思慮,她在差事上不得不越發的謹慎仔細。
轉眼之間,已是臘月初八臘八節,而四日之後的臘月十二,便是皇帝萬壽的正日子,手上接了差事的諸人無不小心翼翼,個個打疊起百萬分的精神,無不盼望着能順順當當地将皇帝萬壽節的諸事料理妥當。
這日裏,最重要的一批鹵薄儀制金玉國器需得交付宮中,蘇蕭便同宮中來的公公并兩個同僚一同在禮部将器物一一封箱上車,一衆人等随車進宮,最後再查驗一遍已送到宮中的各物品可有遺漏之處。蘇蕭等人将東西一路護送至元寧殿,為免人多手雜,蘇蕭并兩個禮部的同僚未随內侍入內,只在殿外等候。
臘月乃是京師最冷的時節,這日更是尤其的冷,雖說還是申初之時,天邊卻一點陽光也無,鉛色的雲低低地壓在頭頂,天地間只餘一片霧茫茫的白。饒是蘇蕭穿了最厚的官服,裏頭還襯了銀鼠大毛兒的小襖兒,在殿外候立了一小會兒,還是冷得不由地往東邊檐下避風之處移了又移。
正在此時,元寧殿西頭遠遠地過來幾個人,并不能看清模樣,只能看見為首的那個人穿着親王服制,那人似乎擡頭看了東邊一眼,便只朝着這邊徐徐而來,待那人走近了些,幾人才發現來的正是掌管着萬壽節差事的瑞親王殿下,後頭跟着幾個品級頗高的官員,蘇蕭同部裏的幾人對視一眼,忙趨步上前問安。
蘇蕭見到鄭溶,不由地想起那日裏他出言解圍的情形,若是那日鄭溶不曾湊巧來禮部,自己現下怕是早去見了閻羅王了,言語中不由地多了幾分感激和敬佩:“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蘇蕭見過殿下。”
鄭溶原本正與身旁的官員讨論萬壽節晚宴上的細節,他聽說皇帝興致正好,下午進了白果乳鴿湯,又正在禦書房寫九九消寒圖,正打算前去請安,當路過元寧殿時,擡眼卻見到蘇蕭并幾個禮部官員遠遠的站在元寧殿外,不知為何腳下的步子不由自主地便轉了方向,朝着她那頭緩緩而來,見她問安,一時也不知說些什麽,半晌方唔了一聲。
身旁的官員還在兀自說方才的事兒:“殿下,百官侍宴之後,陛下特許高品級官員前往禦花園賞花燈,以示君恩浩蕩,到時候在左右廊下預備下各式幹果點心,宮眷在左,外臣在右,同賀萬歲的萬壽之喜。”
鄭溶頓了一頓,道:“這倒是前朝未有之事,按着老規矩,向來內廷外朝不可一處。”
那官員忙道:“萬歲的意思是既然是萬民同樂,也不用太拘着禮了。”
鄭溶略一沉吟,道:“罷了,既然是父皇的意思,你們務必做得仔細些,內廷各宮宮眷的座前設一道湘妃簾,再多選些手腳麻利,眼明手快的內侍來伺候,選哪些人近身伺候需得一一仔細篩過,萬不可出些有損皇家清譽的事兒來。”
那官員忙陪笑道:“這個是自然的,還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