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備嫁

因江澤乃沈青雲的姑父,如今又恰是陳庭峰頂頭上峰,官居從一品戶部尚書,身份足夠高貴,與兩家都說得上話,武英王府便請了他做大媒,上陳家來正式提親。

就在不久前,陳庭峰還跟在黃閣老身後卯足了勁彈壓沈家,如今卻結上了親,人背後如何議論暫且不說,陳庭峰自己倒坦然自若,笑稱“此一時彼一時”,招待起江澤來更是殷勤備至、熱情有加。

足可見,其所謂政見,其實就是趨從利益的攀炎附勢,他哪裏就真有什麽主張了?不過,官場爾虞我詐,這等黨派之争也屬常見,兩面三刀的反複小人更是比比皆是。

只是在這種風口浪尖上倒戈相向,又賣了親生女兒換取官位,這件事還是掀起了軒然大波。陳庭峰雖得以重入仕途,衆官員為自證清白,皆不敢與其相交。彈劾武英王府的折子更是如雪片般飛相禦書房。

皇上卻一律留中不發,竟是預備袒護到底。

看來,沈家的聖寵一時半會是衰不了……王氏吃齋念佛,成日下求菩薩顯靈,叫武英王府就此倒臺的大願沒有實現。眼睜睜看着丈夫将寫着婧怡生辰八字的大紅灑金帖交給江澤,與沈家過了小定。

又因事急從權,就近挑了個黃道吉日,把婚期定在了下月六月初八。

這卻急壞了王氏……一般情況下,兩家結親從開始相看到出門子,怎麽也得過個一兩年功夫。婧怡到今年中秋節才及笄,她雖也開始留意,但嫁妝什麽的卻還沒有預備。

如今只剩一月光景,又要怎生是好

雖然婧怡自己情願,但在王氏心中,女兒此番出嫁,是要去受一輩子苦。遂下定決心,嫁妝必須格外豐厚,總不能叫她往後在夫家短了錢財。

因叫人去細細打探武英王府現任的幾位少夫人進門時都是什麽光景……王府雖不比天家,婚喪嫁娶有一定規制,但長幼有序、嫡庶有別,總也要有些講究。

隔一日,派去打探消息的人前來回話,除少夫人們的陪嫁外,王府的大致情況也摸了個底。

武英王沈穆這一輩上沒有兄弟,只兩個妹子,前文都已詳盡說過,此時便不再表,單說沈穆膝下。

沈穆十六歲迎娶當年老成國公的嫡長女蔣氏為妻,可能沒有生閨女的命,四十年來一共得了光溜溜四個小子。其中,長子、次子、幺字乃蔣氏所出,第三子為庶出,生母原是沈穆身邊的貼身丫鬟,後來擡了姨娘,如今早沒了。

這四個兒子中,長子沈青宏自小便天資聰穎,三歲開蒙,七八歲已能出口成章,十歲上便被請封為世子,後迎娶昌平侯嫡女袁氏為妻。只可惜天妒英才,他自打娘胎出來便帶有弱症,太醫院院判曾斷言,沈青宏身有熱毒,是短命之相,即便百般呵護,也難過不惑之年。

沈家是何等權勢滔天、富貴逼人,自有那金山銀山請遍天下名醫、用盡世間珍奇,也只吊得沈青宏将斷未斷一口氣,終日纏綿病榻,不得起身,說句不好聽的,也就是茍延殘喘、苦挨日子罷了。

Advertisement

而他今年已經三十九歲。

好在他膝下有一幼子,不過十四歲。袁氏嫁入王府十年無所出,世人皆傳乃因武英王世子體弱,不能人事所致。結果十年後某日,袁氏夜夢抱月入懷而有孕,後誕下一名男嬰,雖也體弱,到底不似他父親一般,世子這一房總算後繼有人。

次子沈青恒與長兄截然相反,打小身子便壯得牛一樣,又愛跟着父親習武,十五歲迎娶鎮國大将軍嫡女寧氏為妻,婚後七日便随沈穆上西北打匈奴,因其骁勇善戰、一對雙刀使得出神入化,威猛異常,皇上曾禦筆親賜“虎将”二字。

但因他常年征戰在外,寧氏入門多年亦無所出。結果沈青恒二十二歲那年,跟随岳父鎮國大将軍寧廣平往福建圍剿海盜,竟就此隕落于東海之上,再沒能回來。

大錯已成,寧廣平雖無顏再見親家,但為了苦命的女兒,仍是上門求懇,欲将女兒帶回家中,另做婚嫁。

誰知沈穆尚未說話,寧氏卻已憤然拒絕,竟不肯離開武英王府,并立誓要為沈青恒一生守節。

如此,沈家二房如今只有一個寧氏,其實已經絕了戶。

而沈穆的第三子沈青羽乃庶出,身體康健也無病無災,只可惜資質平庸,至今仍是文不成武不就。因老父年邁、長兄體弱,便由他打理王府庶務。妻子方氏乃壽安伯嫡女,如今正管着王府的中饋,膝下有兩子,都已開蒙上了學,算是武英王府人丁最旺的房頭。

沈青雲是沈穆最小的兒子,自小便被父親帶在身邊親自教養。沈穆鎮守西北十幾年,沈青雲便跟在他身邊。世人皆傳其文治武功,樣樣出挑,且身體康健、相貌出衆,乃武英王最出色的兒子,也是最像他的一個。

因沈家已有個沈青恒戰死沙場,皇上曾有特旨,沈家兒郎不必再上前線,其實指的就是沈青雲。偏此番匈奴來犯,沈穆舊疾纏身不得親往,沈青雲便主動請纓代父出征,願為先鋒,而沈穆竟未加以阻攔。

最後,皇上點沈青雲為中軍參謀,随侍在三軍統帥劉鵬程身邊。原想跟着主帥總要安全些,哪料劉鵬程貪功冒進,中了匈奴人埋伏,賠上自己的性命不說,也将沈穆最出息的兒子給搭了進去。

就有人說,小沈氏獨寵後宮二十年,已成妖妃之相,不僅蠱惑得龍心迷蒙,沈家運數更被其一人所得。如今武英王府人丁稀少、後輩福薄,眼下雖鮮花着錦、烈火烹油,但花無百日紅、油盡燈燭枯,多早晚也就是個繁華一場夢、到底都是空的結局。

這些卻也不是什麽秘辛,京城上下便是普通百姓也曾聽說過兩三句的。王氏派去打探的人自然都得了,卻只揀些好聽的說給主子,另回了陪嫁之事。

袁氏嫁進王府是做世子妃,當年用了一百二十八擡嫁妝;寧氏嫁嫡次子,用的一百零八擡;方式嫁庶子,用的八十八擡。

王氏聞言,細細沉吟……袁氏乃嫡長媳,又是世子正妻,未來的武英王妃,自然不可逾越。方氏嫁的卻是庶子,用了八十八擡,女兒的陪嫁怎麽也不能少了這個數,否則以後怎麽在方氏面前擡得起頭?

而寧氏雖然出身高貴,父親官居一品,但她與婧怡嫁的都是王府嫡子,用同樣規制的陪嫁也是合情合理。因拍了板,就用一百零八擡。

遂不再耽擱,當下便開始拟定嫁妝單子,全套的黑漆紅木家具,大到立櫃、拔步床,小到桌椅板凳、妝臺馬桶;四季衣裳布料,從糊窗戶的薄紗到狐貍獐子的毛料,從貼身穿的小衣到出門所用各色大衣裳,一一備齊,另有珠寶、首飾、藥材、香料、瓷器、擺件、床帳、被褥等等,不一而足。

因時間緊急,王氏便花重金從京城最大的繡房斜繡坊請來十位繡娘日夜趕工,只将些最緊要的物事,如嫁衣之類叫婧怡親自做。其他東西,來得及的做,來不及的買現成,不管價錢,只要一個好字。

這樣一來,幾乎掏空了大半個陳家,陳庭峰面上便有些難看。但此事他有愧在先,又畏懼武英王府權勢,終究還是忍了下來,由得王氏自己張羅。

王氏卻沒有就此罷休,把陳庭峰從毛氏屋裏叫來,對峙了整整一夜,最終從他手中要出五千兩銀子來,王氏從公中抽了一千兩,自己的私房兩千兩,湊了八千兩銀子做了婧怡的壓箱錢。

至于農莊鋪面,王氏的陪嫁多在湖州,因婧怡一力勸她将這些留給陳彥華夫婦,王氏也唯恐兒子媳婦心生不滿,又念及女兒已從豐陽郡主處得了許多田地鋪面,便不再堅持,将這些東西都過到了劉氏名下。

再有就是陪嫁的下人,王氏命人快馬加鞭回湖州找了三戶老實本分擅農事的人家,加上王媽媽的兒子吳柱一家,共四戶陪房。貼身丫鬟的人選,王氏本想将如意給了婧怡,但婧怡說如意早到了放出去的年紀,何必為一己私欲一再耽擱她,因親自從王氏院中挑了個叫小蔥的,改了名字叫紅袖,與碧玉、碧瑤、綠袖一道湊了四個。

王氏本還想把王媽媽也給了她,卻被斷然拒絕了。王媽媽是王氏用慣了的人,其實也并非怎樣精明能幹,但這麽多年過來,王氏早離不得她。說句不好聽的,王媽媽陪在王氏身邊的時候,遠比陳庭峰多得多,婧怡又怎會将她從母親身邊帶走?

王氏無法,只好另選了個叫張媽媽的,也是府裏的老人,陪着婧怡一道嫁過去。

如此,婧怡此番出嫁,雖不能說是十裏紅妝,比起婧绮,也已好了不知多少倍,便是那勳貴人家,也不過如此的了。

只是,那滿屋紅彤彤的衣裳被子、窗簾帳子,也不知究竟能用幾日。王氏想到此處,眼淚便撲簌簌地往下掉,她沒有告訴女兒,準備的衣裳布料裏多半都是青色、藍色等素淨顏色……一旦守了寡,哪裏還能穿什麽鮮亮粉嫩的衣裳?做多了也是浪費,徒惹傷心罷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