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喜從天降
靖西平橋鎮甜水大街燕家最近好事連連。
先是當家人燕如川給次子結了門好親事,親家是隔壁鎮上的胡員外。
鄉下沒那麽多講究,兩個年輕人機緣巧合見過幾回面,彼此都十分屬意,胡家家境殷實,胡員外疼愛女兒,早跟媒人透露,一旦訂下婚事,便全力資助女婿讀書考取功名。
跟着今年會試結束,春闱張榜,燕家二爺燕如海榜上有名,高中三甲。
可不要覺着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便美中不足,還有人拿之與“如夫人”相提并論。如夫人那是側室,一輩子矮夫人一頭,同進士則不然,不過是上榜的名次稍稍靠後,除了授官時間晚些,品階上稍稍吃虧,只要铨選得上,進入官場之後并無任何不同。
需知大周朝的會試可是三年一次,每次不過三百餘人上榜,全大周想要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又有多少,像燕如海這樣經過層層選拔最終躍過龍門的,又何止是萬裏挑一?
快中午了,一雙喜鵲在枝頭叽叽喳喳,流連不去。
燕韶南看天氣不錯,把父親的書全都搬到院子裏,放在青石板上攤開晾曬,擔心被鳥雀拉上糞便,在一旁小心守着,耳聽南窗傳來伯母蘇氏的說話聲,不由抿嘴一樂。
“韶南啊,你別趕那兩只喜鵲,這可是好兆頭,說不準你爹的事今天就有準信了,兩只小東西趕着報喜呢。”
若不是屋裏還有旁人,韶南定要笑問伯母一聲:“您這話可都連着說了三天了,前天因為貴客上門,昨天說是做了個好夢,我爹要做多大的官才能鬧出這麽多吉兆?”
蘇氏賢惠能幹,這麽些年不但把自己家打理得井井有條,還照顧着小叔子父女,除了人有點啰嗦,真是再沒有旁的毛病了。
韶南一早沒了親娘,同伯母很是親近。
屋裏與伯母作伴的是她大兒媳婦的娘家媽楊氏,兩家原本就是街坊鄰居,處得極好,做了親之後更是時常走動。
楊氏頗有幾分富态,這會兒正幫着親家納鞋底,低頭笑道:“都說長嫂比母,你這操心了多少年,終于盼得二爺高中了,還不肯消停呢。”
蘇氏手裏做着活,并不耽誤嘴上絮叨:“說實話,他讀書考功名我還不怎麽擔心,那畢竟是憑個人的真本事,選官就不好說了,燕家從祖上就沒出過像樣的人物,咱們這等黎民百姓一沒錢,二沒關系,京裏的老爺們不會想着咱,肥缺自是輪不着,就是想要個過得去的差事,也得菩薩多保佑才行。這可是關系到他前程命運的大事,我這做嫂子的能不操心嗎?正月裏我可是在菩薩面前敬了香的,就等着他任命下來,全家人去燒香還願。”
楊氏笑言:“咱們沒有門路,可二爺今非昔比,有那麽多一同考上的,同年之間總有投緣的,實在不行,還可以請托縣太爺幫忙。”
Advertisement
其實哪有楊氏說的這麽簡單,燕韶南耳聽長輩們閑聊,漸漸斂了笑。
還好靖西離着京城近,春闱張榜之後,父親在京裏碰了幾回壁,還能死馬當活馬醫,回家鄉來請托熟人跑關系。換作邺州那樣的地方,這會兒高中的喜報說不定才剛剛上門。
她聽父親說過,朝廷铨選看中的是門第、師承,以及殿試的策問。名門子弟總是會占到大便宜,而父親在策問上的表現也極是一般。
這等情況還會天上掉餡餅,也只能是指望菩薩了。
正當女眷們患得患失之際,街門上的銅環響了兩聲,那對喜鵲撲扇着翅膀飛走了,大門被自外邊推開。
腳步聲響,二爺燕如海邁步走了進來。
韶南連忙迎上前,叫了聲:“爹。”
蘇氏聽到動靜,探頭在窗上看了看,道:“是二弟回來了。”
燕如海才三十許,穿了件簇新的直裰,人逢喜事,看上去容光煥發。
他站在院子裏,拱手施禮:“大嫂,楊家嫂子。”
楊氏笑道:“看這樣子是有好消息。”
燕如海今日出門原本計劃着宴請同窗好友,這麽早回來,多半是有了變數。
燕如海不等旁人再問,主動道:“我的任命聽說下來了,安興縣令。”
“安興在哪兒?”
蘇氏只是疑惑地問了一句,便反應過來,随即陷入狂喜:“太好了,哎呀,真是沒有想到,菩薩保佑,菩薩保佑!咱們得趕緊去廟裏還願了。”
燕如海感動地笑笑:“有勞大嫂了。我還是接着再去打聽打聽,等兄長回來,麻煩您跟他說一聲。”說罷行了個禮,又叮囑女兒:“韶南在家聽話。”匆匆出門去了。
楊氏忍不住羨慕道:“啧啧,你們燕家這就出了個七品縣太爺了。”
蘇氏把手裏的活計放到一旁,起身自言自語:“我得幫他收拾赴任的行李。”
韶南忙道:“伯母,我來。安興在邺州,消息若是準的,需要帶的東西可是不少。”
“邺州?聽說那邊窮鄉僻壤,條件艱苦,多半是那些個名門子弟不願去受罪,朝廷才選中了你爹。”
蘇氏自覺一切都合情合理起來。
燕家并不富裕,燕如海十餘年寒窗,一路考取功名也是吃了很多苦的。
她倒不覺着小叔子到窮地方做父母官有什麽不好。
韶南蹲下身,将攤開的書一本一本歸置好,小心抱回父親房裏去。
然後她打開櫃子,對着裏頭的四季衣裳發了一會兒呆,暗想若真是要去安興,當務之急不是整理行李,而是雇幾個會拳腳的師傅,一路上也好有個照應。
邺州安興,到底是個什麽樣子呢?
她踮起腳尖,在書櫃的最頂層找到厚厚的一本書,《九州風物圖志》,坐在床沿兒上,将書放到膝頭,打開來,翻到了邺州卷。
這本書是線訂的手抄本,原本在東華寺,就是伯母蘇氏要去還願的寺廟。
燕如海同東華寺的主持相熟,原是借回來一觀,韶南便用心抄錄了一本,想着送給父親,作為鄉試榜上有名的賀禮,哪知道裏面的地圖太難臨摹,加上韶南年紀小,做這種事經驗不足,鄉試結束都兩年多了才堪堪抄就。
不管怎樣,韶南對書中記載的東西還是有印象的。是以伯母問安興在哪,她随口便道是在邺州。
韶南滿心想着安興的風土人情,一邊是即将離開家鄉親人的戀戀不舍,一邊又是要到新地方的躍躍欲試,就連中午用飯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的。
她卻不知,伯母蘇氏正同親家母商量着要把她留在靖西。
“韶南這都十六了,老大不小的,怎麽都該定門親事。都說門當戶對,原本她爹的事沒定下來,不知道該找個什麽人家,現在可好了,不能因為孩子沒娘,就把終身大事耽誤了。”
“你這個做伯母的多操點心呗。哎,二爺還年輕,如今又是官身,前途無量,就沒想着續弦嗎?好歹生個兒子,将來也好繼承家業。”
“可不是嘛,不過他大哥說,這事不用着急,咱們要是找不着合适的,等他進了官場,有的是人幫他介紹。”
楊氏一想也是,按照她的經驗笑道:“還是親家公看得明白,這要是頭婚,說不定皇帝也要招驸馬呢。”
“哈哈,還是得好好踅摸着點,不行就先納房妾,安興離家那麽遠,身邊總得有個知冷知熱的人才好放心。”
兩個婦人說說笑笑,準備明日去東華寺燒香還願的東西。
等過了午,家裏外出的人陸續回來,得知燕如海即将出任安興縣令一片歡騰,真是比過年還要喜慶。
只是燕如海不知是不是被一幫同窗留下來輪番祝賀,遲遲未歸。
燕如川有些不放心,正待打發長子去看看,卻見燕如海帶着些許酒意,被兩個衙門裏的書吏送了回來。
看這樣子,中午是在縣衙裏吃的酒。
燕如川頓覺與有榮焉,賠笑送走兩名書吏,回過頭來問二弟:“如何,消息可是準了?”
燕如海點點頭:“準了,叫我下個月底之前到任。”
燕如川長出一口氣,将心放回到肚子裏:“那就好,那就好。一個半月的期限,我想辦法再籌點銀子,一定要好好準備。”
燕如海連忙攔住他:“同窗們送了些程儀,足夠了。”
蘇氏樂呵呵地過來:“二弟,我同你哥說好了,明天一起去東華寺還願,你沒有旁的安排吧?”
“哦,沒有。麻煩大嫂了。”燕如海仿佛還沒有回神。
“那就好,得好好謝謝菩薩,再求他老人家保佑你一路平安。”蘇氏殷勤道。
燕如海勉強笑笑:“我先去醒個酒。”
蘇氏突然想起韶南的事得趕緊定下來:“哎,二弟,你得抓緊時間想想韶南的婚事了。”
燕如海腳下一頓,向身旁的女兒看去:“嫂嫂說的是。”
燕韶南心中隐約覺着不對勁兒,父親這次回來同中午的時候情緒大不一樣,連腳步看着都格外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