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塵

一支帝王顧,

兩代傾城事。

枉顧帝王恩,

魂歸知何處?

金戈鐵馬,亂世沉浮,歷經百年争鬥,烽煙滾滾中:瓊,北周,卞夏三分天下,各安一隅,其餘宵小屬國占據邊緣地帶,多年來未有變數。

九州大地上難得有如此祥和盛景,茶樓裏的說書先生早将這百年來的大小事宜說到自己都有些膩煩了。可巧這一年,趕上大瓊的皇帝封妃。原不過是皇上娶了個小老婆,倒沒什麽新鮮的,偏這位瓊宣帝不甘寂寞,為了娶這個小老婆鬧得滿城風雨,盡人皆知。這倒是給了這些說書先生們編排故事的素材。

如果說一個男人能夠開創一個時代,那麽一個女人就能改變幾個時代。

大瓊王朝自建國以來到宣帝這一輩不過三世而已,建都于邺城。因其地處江南,豐富的自然資源造就了得天獨厚的盛景。

瓊天啓(國號)三年,宣帝舉行了一次盛況空前的封妃大典,被封女子名喚林蘭兒,封號淑妃。初封便占據四妃之一的位置,可見宣帝對其寵愛。此女來頭甚大,是大瓊尚書令林正堂的次女,當今皇後的胞妹。

據傳聞,淑妃人如其名,蕙質蘭心,品貌俱佳。宣帝在陪皇後省親之時得以遇見,對其一見傾心,此後苦苦追求,終抱得美人歸。

不過野史中也曾有這樣一段記載,說是這位淑妃娘娘原本與一江湖中人相戀。此人對她亦是用情至深,只是不知為何後來她卻進了宮,之後就再無這位江湖中人的任何消息。

原本淑妃素來喜靜,是不願進宮的,可是皇帝不依,苦苦哀求,這才有了這次封妃大典。此次封妃可謂震驚天下,宣帝更是給鄰國皇室廣發喜帖。一時間“宣帝封妃,舉世朝賀”的佳話流傳民間。

淑妃進宮的那一日,更是特許從只有迎娶皇後才能走的正陽門擡入皇宮。只是那日天公卻不作美,原本豔陽高照的天空,在淑妃的轎子擡入正陽門的一剎那,驟降大雨。

人們對于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議論紛紛:有人說,淑妃違背祖制,敢從皇後的正陽門進宮是冒犯了聖祖,将來必遭不測;也有人說,這是淑妃不願進宮,連老天都替她委屈。雖衆說紛纭,卻也都随着這場封妃大典的結束而塵歸塵,土歸土。

自淑妃入宮之後便占盡帝寵,宣帝又是真心愛護,其他的六宮粉黛自然就失了顏色。淑妃入宮一年後,與皇後林蕙兒先後懷有帝裔,又擢升為貴妃。一時之間林氏姐妹獨領風騷,成為大瓊臣民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這之前,宣帝膝下雖有早逝的麗貴妃所生的大皇子李璟明、賢妃的二皇子李璟陽、柔妃的三皇子李璟天、瑜妃的四皇子李璟暄以及當初曾得寵一時的燕嫔所生的長公主瑩玉。然宣帝卻似乎對林氏姐妹的孩子更加期待,尤其是淑貴妃。

Advertisement

據聞宣帝曾在一次國宴上稱,“若然淑貴妃它日誕下皇子,朕必将鎮國劍賜予他,讓他上陣殺敵,定是像極了朕當年那般”。

此話一出,所有人都猜測宣帝定是要不顧皇長子李璟明與皇後即将出生的嫡子,要立淑貴妃之子為太子。畢竟在大瓊,這鎮國劍意義非凡,堪比玉玺。

淑貴妃孕期,由于皇上的倍加照顧,倒也平安無事。就在兩姐妹即将臨盆之時,南方大水,百姓多遭水災,死傷無數。為安民心,宣帝決定親去太廟祈福,以祈求百姓平安。

宣帝剛剛離宮,皇後林蕙兒誕下一女,淑妃看着姐姐的孩子自然喜不自勝,雖已到臨産期,耐不住對姐姐孩子的喜愛,便整日裏往皇後宮裏跑。

原本相安無事,卻不想那一日,轎子在去往皇後寝宮的路上,轎欄突然斷裂,淑妃自轎中摔了出來,當即血流不止,産期也提前了。皇後聽後慌亂不以,不顧還未滿月的身子,直奔淑妃所住的蘭荷宮。

孕婦在生産時是最危險的,可以說與死亡只一線之隔,更何況淑貴妃又是被摔了一下。消息很快便傳到了宣帝那裏。彼時,皇上正虔誠的跪在太廟前聽身後一個從南方趕來的信兵的報告,說是南方水災得以緩解。宣帝聽完眼角露出了笑意,想到皇宮裏的淑貴妃,此刻應該也快生了吧?皇後生産朕沒能陪伴在側,蘭兒的孩子定要守在她身邊。

正游思間,突然傳來快馬的奔跑聲,噠噠的馬蹄踏着回聲在寂靜的太廟裏聽來甚是清晰,急促的令人心慌。待馬奔到近前,報信兵未等馬站穩就急切的跳下來,卻是因為重心不穩而摔落馬下。報信兵未在意自己的疼痛,一個骨碌翻身爬起,急切的舉着手中的書信,嘴裏斷斷續續的喊着:淑貴妃、淑貴妃……

皇上一聽不對,立即上前“蘭兒怎麽了?”

“淑貴妃…娘娘,娘娘轎欄斷裂,命、命懸一線”。

宣帝聽完踉跄後退一步,身邊太監趕忙扶住,他卻一把甩開,飛身上馬,一騎絕塵,直奔皇城。然而,另一邊的淑妃卻狠心的撒手人寰,香消玉殒。

當宣帝踏入皇宮之時被滿目的白色晃得睜不開眼睛,過度的勞累和傷心已讓他站立不穩,最後甚至是撲到淑妃的遺體上痛哭不起,他的嘴裏不住的叫着“蘭兒”,然而他的蘭兒卻再也聽不見了。

天啓五年四月十八,淑貴妃林氏薨,史書中不過寥寥幾筆概述她的一生:貴妃林氏,深得上寵,天啓五年薨,上悲痛,幾欲昏厥,以副後之禮葬。

原本淑貴妃的離世,後宮會迎來另一番景象,卻不想更大的災禍還在後面。皇後懷疑當日有人在轎欄上動了手腳,才會使淑貴妃摔落。

皇帝聽完決定徹查此事,經此一查,查出燕嫔指使宮女在淑貴妃生産時所服用的催産藥中下毒。燕嫔見事情敗露,随即供認出是雲貴嫔派人事前對轎欄做了手腳,由此又牽扯出十幾個大小妃嫔,可見淑貴妃專寵當真是惹來衆怒。皇上一怒之下賜死了燕、雲二嫔,牽連之人或被處死,或打入冷宮,整個皇宮一下子就清靜了。昔日君王的承諾還在耳邊萦繞,昔日妃嫔們的巧笑嫣然似乎只是昨夜事,卻再不見往日恩情。

自淑貴妃入宮至離世僅兩年有餘,雖占盡帝寵,卻是紅顏命薄,最後甚至連未出世的孩子都随她一同去了,只留得一世遺憾。

那一年,淑貴妃才二十歲,而為她陪葬的一衆妃嫔也是風華正茂,一代寵妃在後宮争寵的爾虞我詐中悄然謝幕......

痛失愛妃的宣帝将所有的愛傾注給了與淑貴妃離世的孩子差不多大的皇後的女兒,并取名李婉情,以示對淑貴妃的惋惜愛戀之情。然,皇後卻因痛失愛妹,又因月中折騰,自此一病不起。宣帝心急如焚,遍請四方名醫而未能治。

皇後病後月餘,正是中秋佳節将至。按大瓊祖制,中秋之日皇帝要攜後妃前往皇家寺廟—普濟寺上香祈福。原本皇後病重,不宜參加。卻不料數月卧床不起的皇後娘娘這一日竟來了精神,不顧皇帝苦苦相勸,硬要随君前往,宣帝無奈只得同意。

宮中衆人皆對皇後此舉疑惑萬分,卻無人敢說。只皇帝身邊一個新進小太監不開眼,顫巍巍的道:“皇上,不會是……回光返照吧?”

“胡說!”宣帝厲聲呵斥,吓得小太監噗通一聲跪地求恕。宣帝如今哪還有心思糾纏在一個奴才身上,一心只牽挂于皇後的病,他也怕小太監一語中的。剛剛失去了最愛的妃子,發妻又病的時好時壞,他着實不能再經受任何打擊了。

中秋的祈福還是如期的舉行,與往常無異,大瓊國泰民安,千秋萬代自不必說。只是在這一日卻發生了一件奇事,這件事後來成為茶館說書先生們最為樂道的一件宮廷秘聞。

當日祈福完畢,帝後本欲回宮,卻在寺院門口見一小和尚懷中抱着一個嬰兒。本來他并不起眼,只是懷中嬰兒啼哭不已吸引了衆人目光,小和尚無處躲藏,只得硬着頭皮上前。

“驚擾聖駕,望帝後恕罪,小僧在門口打掃時,拾到這個孩子。”

“給本宮看看。”皇後慈母心頓起,行至近前,伸手接過孩子。說來也奇怪,這孩子一到皇上手中竟不哭了。皇後會心一笑,回頭看宣帝“皇上您看,這孩子多可愛。”宣帝也好奇的走過來瞧。

“阿彌陀佛,皇後娘娘一抱就不哭了,看來這個孩子與娘娘有緣。”普濟寺住持雙手合十,恭敬的道。

“本宮也這麽覺得,”皇後的的眼睛一刻都不能離開手裏的嬰兒,眼裏滿是慈祥的笑意。“本宮自病倒後遍請名醫而不得治,今日突然好起來便碰見了她,又是在這中秋祈福之日,看來這一定是上天賜給本宮的小福星。”說完鄭重跪于宣帝面前“皇上,臣妾有個不情之請,望皇上能答應臣妾。”

“皇後還病着,有什麽話起來說。”皇上趕緊扶她起來,生怕她再有什麽閃失。

“臣妾想帶這個孩子回宮撫養。”

“可這孩子來歷不明……”宣帝說出心中疑惑。

“皇上你看,這孩子身上有生辰八字,天啓五年四月十八,與我們的婉情差不多呢。”皇後自襁褓中取出寫有生辰的紙張遞給宣帝。宣帝看過那張紙,瞬間便決定了這孩子今後的命運。

“這一日,亦是淑貴妃離世的日子,既是有緣就随了皇後吧。”說完悵然的離開了。

自此這孩子便留在皇後身邊,與婉情公主一同長大。幾乎整個大瓊的人都知道皇後收養了一個孩子,取名蘭音,并百般愛護,視為親女。後世對這個來歷不明的孩子衆說紛纭,都只道是這孩子前世修來的福分,得皇後眷顧,此生榮華天賜。

只是人們卻忘了她原本是被人遺棄的悲涼。

作者有話要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