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回首往事

? 那時候,馬大嬸才五六歲的樣子,什麽也不懂,就只看到自己的母親陪着齊氏一起哭。等齊氏走了,母親又抱着自己,嘆息良久,卻什麽話都說不出來。那時候,齊氏迅速蒼老的臉和周圍人家指指點點的嘆息,還有父母晚上的竊竊私語,都變成了馬大嬸的噩夢。

那時候的馬大嬸一直不明白,為什麽村子裏的男孩子一時間都有了老婆,連最窮的王癞子的都攤上了一個黃花大閨女。馬大嬸不懂得什麽是拉郎配,只覺得村子裏輪流着辦喜事,好像每家子的女兒都留不住了,非要把她們都嫁到別人家去一樣。

再到長大了一點,父母就着急地為她定了一門親,就是馬大嬸的丈夫,一個莊戶人家的老二,也是一個病秧子。馬大嬸雖然不懂得夫妻是什麽,但是看到自己父母相和,模模糊糊覺得定親也不是一件壞事。開始的幻想,直到親眼看到了那個躺在床上幾乎把自己肺都咳出來的良人後,終于變成了對未來生活的沮喪和難堪。

馬大嬸的痛苦一直藏在心裏,多少次她想問父母為什麽要把自己的一輩子托付給這樣一個連自己生命都無法保證的人,可看到父母日漸變白的發鬓和愈來愈彎下的腰背,還是沒能問出口來。

後來有一天,她聽到了父母和裏正的談話。從嘉靖九年皇帝招了龍虎山道士進京開始,後宮選秀越來越頻繁,對宮女數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大。宮外頭都傳言着皇帝要煉丹,原料就是處子的經血。而且每次采選都以京城周邊的地方為主,導致這些地方的女孩兒根本不敢留着長大,一般都是從小送到婆家當童養媳,而婚契什麽的等到年齡一到,就馬上去官府辦好,就怕夜長夢多,被官使看到,落得個骨肉離散的下場。

這就導致了村子裏的男子們都被有女孩子的爹娘挑上,剛開始還問個家庭情況,到後來情況不妙的時候,只要是個男人,都可以拿來當女婿躲避官差的采選。

馬大嬸剛好遇到了這種情況。

還能怎麽辦呢?馬大嬸在嘉靖十一年選秀的前夕,一頂花轎擡進了陳家,堪堪躲過了來訪的幾個官差。婚後丈夫雖然疾病纏身,但好歹有自知之明,對馬大嬸也算是知冷知熱了。夫妻倆磕磕碰碰倒也過得不錯,馬大嬸的丈夫竟然也硬撐着活到了兩個女兒長大。婆婆埋怨過馬大嬸不生兒子,但是兒子的身體她也是知道的,原想着活不到成年,如今也算是意外之喜了。馬大嬸安葬了丈夫之後,一門心思守寡。

剛好那一年順天府查訪節婦烈女,裏正把她報了上去,還得了一塊貞潔牌坊。有了這個,馬大嬸才有了底氣,順順當當地把兩個女兒都嫁了出去。當然,每當有宮中的官使前來,看到這個牌匾,到底還是沒說出那句話來。

馬大嬸的大半輩子就是這樣了,在她剩下的悠閑日子裏,每當看到騎着高頭大馬來的官使,總是叫她又一次的回憶到前半輩子的不易中去。人這一生所經歷的痛苦,到最後回憶起來,總是不自覺的放大或是刻意的模糊,而馬大嬸就屬于前者。

李彩鳳聽得唏噓不已。

她如今倒不是為自己的人生而擔心,自己雖然已經十一歲了,看起來真的和□□歲沒什麽兩樣,幹枯的頭發,粗糙的皮膚,還有因為長期營養不良造成的浮腫。雖然腫的不厲害——這個時代的老百姓幾乎都有點浮腫,但是瞅瞅自己這相貌,這小身板,官使得是什麽樣的眼光才能看上自己啊……

她現在擔心的是李老爹會不會将自己嫁給同村的其他人,剛穿過來的時候她委實沒有想到這個。你怎麽能想到一個放在現代才上小學的女孩子就要談婚論嫁了呢?可能對方還是一個你根本沒見過面的人。李彩鳳想起來就是一陣恐懼。

自己的上一輩子,大學畢業當上了歷史老師,既符合自己的專業,也樂得清閑可以做更多的學術研究。是的,工作第二年的時候,她的大學教授成立了一個古代文獻資料的研究協會,來信問她是否願意加入——畢竟她的大學成績一直很不錯。李彩鳳也很高興自己能發揮餘熱,擺脫父母的催婚。

是的,即使當時李彩鳳只有二十三歲,父母已經迫不及待地為她安排相親了。而那些相親經歷,在她的記憶中似乎總是中規中矩,既沒有特別突出的能令人眼前一亮的,也沒有很奇葩的——李彩鳳一直以為自己會遇到電視上演的那種屌絲男。

但是幾次下來,李彩鳳倒是失望了。後來,李彩鳳就穿了過來。這樣看來,她的戀愛經歷還真是算得上是一片空白。你要問她大學裏為什麽不談一場戀愛,這個就要怪她的學校了。上海有名的師範大學,當然也是有名的女生為主。男生什麽的還真是有點稀缺,高質量的男生更是打着燈籠也難找。加上自己的惰性,四年的經歷還真是乏善可陳。

Advertisement

罷了,反正一切都是過去時了。如今的她,只能默默祈禱在這個世界上過得平安順遂,男友或是丈夫什麽的,只要能過日子,怎麽過不是過呢?以李家的家庭條件來看,要說攀上個顯貴,也不太可能。怎麽看結果應該也是挑個知根知底的莊戶人家,老老實實埋頭種地吧。

李老爹雖說是個泥瓦匠,卻也絕不會把女兒嫁給工人的。賤業啊,跟軍戶也沒什麽兩樣了。所以,在李彩鳳看來,最好的結局就是嫁到農夫家裏,生下的孩子好歹不會上了賤籍。至于什麽進宮,尋求虛無缥缈的大造化,呵呵,還是算了吧。

穿越給李彩鳳帶來的不是終于可以大展宏圖的得意,而是每日每夜的惶恐不安。在看到選秀的這一幕真實的發生在眼前,李彩鳳最後感到的不是親歷歷史的光榮,而是深入骨髓的悲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