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招招舟子
? 李彩鳳早上一起來,還沒洗臉收拾呢,就看到李老爹已經穿戴拾掇地整整齊齊,腋下夾着長煙槍,煙葉子把煙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正要上去問一聲呢,卻見李老爹又将昨晚上蒸好的荞麥窩頭揀出來三四個,包在幹淨的布子裏,往胸裏一裹,就要出門去。
李彩鳳一看李老爹這架勢,就知道他又要出去聽戲了,這也算是李老爹的一個難得的癖好。漷縣東街有專門的戲樓,還有一些大茶樓裏面也請了大家壓臺。李老爹平日裏把這些打聽地門清,而且口味還頗刁,和幾個平常一起聽戲的老夥計,把那些臺柱子翻來覆去地從頭品到腳。
李老爹聽到屋裏的聲響,轉頭一看閨女果然已經醒了,忙囑咐道:“爹中午就不回來了,你想吃啥自己做吧。晚上爹給你帶糖葫蘆來。”
李彩鳳頓時無語,自己又不是三歲小孩,老爹想用一根糖葫蘆收買自己,沒門。伸出三根手指,少于這個數就不行。
李老爹苦兮兮地看着閨女,想跟閨女讨價還價道:“大丫啊,去年你才剛換完牙,可不敢多吃甜的,以後牙都成黑的了,怎麽嫁人啊。”
李老爹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縣城裏賣酒釀圓子的陳大興他閨女,就是一口黑牙,小時候常被一幫子野小子嘲笑,後來她自己瞧上了吳家老二,央了媒婆上門提親。吳老二他爹開始不知道陳家閨女是哪一位,那媒婆便道:“恁是哪個,一口皂牙的那個。”倒是把一胡同的街坊鄰居都逗樂了。
最後父女兩個商量好了,李老爹答應給閨女帶兩根糖葫蘆,回來還給她講戲文。李彩鳳不禁好奇地問:“您聽得是誰的戲啊?怎麽就這麽入迷呢?是不是又講的是胡總督抗倭的事情啊?”
李老爹呵呵笑起來,道:“鬥蛟記早都不時興了,那徽腔怪裏怪氣的,一點都不如南戲好聽;爹今天要聽的是浣紗記,聽說是魏尚泉的弟子,叫梁伯龍的新作。前幾個月人家南戲班子進京去了,沒在咱縣裏停留,爹也就沒聽到;這個月好不容易答應在咱縣唱三天,唱的就是這浣紗記。”
李彩鳳頗覺得有意思,因為平常她也聽到李老爹對南戲北曲的評價,竟然很有見地。在愛好戲曲的李老爹的熏陶下,李彩鳳不僅能分清二者的區別,還對明朝戲曲的形成和完善有了更多的理解。
北曲就是前朝金、元時期流行的北方雜劇,又分為劇曲和散曲兩種形式。劇曲是一折戲,是通過舞臺演出的形式進行說唱;而散曲則是清唱的單樂章小令。但兩者曲調都是慷慨激昂,勁切雄渾,其中以元朝關漢卿流傳至今的《單刀會》和《窦娥冤》為代表。
南戲則是宋朝末年南方興起的,以歌舞故事為主體的戲劇表現形式,流傳到明朝有多重稱謂,如:傳奇、溫州雜劇,永嘉雜劇等。用南方方言演唱,用律寬松,輕柔婉轉,與北曲弦樂不同的是,南戲喜用管樂,适于演唱情意纏綿的故事。南戲較為著名的曲目有《琵琶記》,《荊釵記》等。
其中《琵琶記》得到當世大儒王世貞的推崇贊嘆:“則誠所以冠絕諸劇者,不唯其琢玉之功,使事之美而已。起體貼人情,委曲必盡,描寫物态,仿佛如生,問答之際,了不見扭造,所以佳耳。”
令李彩鳳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李老爹明明是個糙漢子,可偏偏愛聽那摻雜着吳侬軟語的南戲。問李老爹,李老爹自己也說不出來原因,最後稀裏糊塗地說:“就好像牙老了,愛吃些軟和的東西一樣。”
好吧,最後李彩鳳也稀裏糊塗的接受了這樣的解釋。
送走了興致勃勃的李老爹,李彩鳳收拾好自己後,就專心用李老爹昨天帶回來的金箔紙,做起“鬧嚷嚷”來。
Advertisement
還有十幾天就要過年了,哪怕是漷縣這個小小的縣城,都充滿了歡騰的氣氛。雖然糧價只升未降,但老百姓難得捱到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眉間的憂愁也被孩子們的笑聲漸漸沖淡了。
南市和小城隍廟前頭,也不再是清冷的樣子,早已經有了賣各種煙花爆竹的攤子,還有各種小食,俱都是京城裏地道的做法。密雲金絲小棗,大磨盤柿餅,房山的糖炒栗子;還有蜜麻花和艾窩窩,就算是老北京人頗為喜愛的焦圈和豆汁,南市也有賣的。
漷縣離京城不遠,口味也随了京裏的人們。難得的是,京裏的小食也傳到漷縣來,就像小腸陳的鹵煮火燒,在漷縣就有分店,是京裏那家的親戚開的,一樣賣的紅火。
除了囤積各種各樣的年貨,李彩鳳還發現,明朝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在過節的時候還有一個獨特的習慣。
那就是他們都喜歡用金箔紙折成飛蛾、蝴蝶、螞蚱等形狀的飾物,插在頭上,用于烘托喜慶氣氛,名為戴“鬧嚷嚷”。
李彩鳳看到過各式各樣的“鬧嚷嚷”,甚至還有一個小孩子頭上的“鬧嚷嚷”是蜈蚣形狀的,彎彎曲曲的幾十只腳,把旁的孩子都吓跑了。
在過重陽的時候,李彩鳳就見到李老爹頭上戴了蝙蝠的“鬧嚷嚷”,把第一次看到這種飾物的她弄得新奇不已。
如今要過新年了,李彩鳳特意讓李老爹給自己買了許多金箔紙來,想自己試着做一些新款式出來,讨個好彩頭。
說起來,以前家裏過節戴的“鬧嚷嚷”竟然都是李老爹裁剪出來的,李彩鳳一想到老爹拿着剪子抓耳撓腮的樣子就忍不住好笑。
當然,這裏的金箔紙可不是用黃金做的,而是用鋁、錫和一定比例的黃銅加工而成的,價格便宜到家家戶戶都能用上。
李彩鳳拿起一片薄薄的金箔紙,對着微微吹了口氣,看到紙片在手中上下不停地翻飛着,心也忍不住歡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