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竹編

竹編?竹編!

宋玉延電光火石間,抓住了另一條出路。

她會竹編嗎?她會,而且比起草編,她更加熟悉竹編。

草編畢竟是她在機緣巧合之下學的,學習的時間不長,更多時候她的心思都花在別處。

而她這二十三年的人生中,接觸最多也最久的物體除了玉石就是竹木了!她爺爺是玉石雕刻大師,所以她從小就摸着玉石長大的,後來她爺爺開始教她繪畫,将基本功打紮實了,然後開始學雕刻。

再往後的日子裏,她接觸的就不僅僅是玉石了,畢竟跟在爺爺的身邊久了,也會接觸到竹木雕刻方面的大師。比起玉石雕刻,她更喜歡竹木雕刻,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她抱着的多數是竹子。

對竹子更為感興趣後,什麽竹刻、竹雕、竹編,她都接觸了一遍。

她爺爺本來還擔心她學得多,每樣都不夠精深,所以明裏暗裏讓她把心思放在玉石雕刻上。

可偏偏她每次跟在老師身邊學習,都能獲得老師們的贊揚,氣得她爺爺吹胡子瞪眼睛,只能每次放假就逮她回去,美曰其名“精進雕刻技藝”。

她知道,其實他只是擔心她把心思放在竹木雕刻而冷落了玉石雕刻……

回想往事,宋玉延又有些唏噓,沒想到以前只是當作興趣學一學的竹編,到了這兒,可能要變成她謀生的工具了。

……

送走林永明,宋玉延使勁回想原主的記憶,發現明州除了明席,确實還有很多特産,如林永明提及的熏籠、焙籠,還有草鞋、絁、羅、苎麻跟青瓷。

而跟外商交易的貨物排在前頭的是竹木草加工品、青瓷、蔬果、筍,以及一些海産,畢竟這兒竹木多,海産也豐富。

慈溪縣最大的山是四明山,這座山綿延至鄞縣,明州也是以此為名的。除了四明山,還有大大小小三十六座山,這還是叫得出名字的,沒有名字的矮山也一大堆。

這些山種滿了林木,也生長了許多竹子,其中以毛竹最多。

Advertisement

除了個別林地被豪強圈了起來,大部分地方的林木都是屬于無主之物,所以百姓也會上山砍竹回來,要麽打家具,要麽削成竹篾編竹制器皿。

比起草席,竹制器皿才是百姓日常生活中需求量更多的手工品。比如她當托賣裝食物的籃子、唐枝裝菜的籮筐、烘焙用的焙籠、裝書用的書籠……

她會九種編法,能根據不同的編法編出不同形制的竹編工藝品,只要林永明肯收,她就有必要嘗試一下。

只是竹編工藝品的價格跟草席不一樣,草席一張可以睡十幾年,所以價格稍微貴點大家也能接受。而竹筐、竹籃等是會有蛀蟲的,用幾年可能就會開始破爛,所以價格會低廉許多。

唯一讓人覺得寬慰的是竹子可以自己去砍,少了原料的成本,只需花時間将竹子削成竹篾,再進行處理,然後就可以編織籃筐了。

目前家家戶戶都用的篾籃子,一個七文左右,而熏籠則貴一些,三十多文一個,書生用來裝書的大書籠則是八十五文左右。

明州讀書風氣不行,讀書人也少,所以書籠大概沒什麽市場,倒是目前流行的飲食方式多是蒸煮的,所以一些蒸籠會比較受歡迎。還有外商很喜歡購買的焙籠,以及家家戶戶裝東西所需的竹箱等。

……

宋玉延發現自己還是小瞧了原主——她雖然總是混跡市井,但是也得益于此而對行情十分清楚。可惜,她雖然有股聰明勁,卻用錯了地方。

宋玉延想了想,主動找到唐枝,打聽道:“請問唐典事何時休息?”

唐浩根在縣衙當個典事,平日裏也就幫縣令跟主簿處理一下文書上的事情,屬于小吏,但是在現代連個公務員級別中最低的辦事員也不算,最多算個合同制的文秘。

只是時代和社會的畸形造就了衙門的小吏,即使只是一個文秘,卻也有仗勢欺人的底氣。

當然,在原主的記憶中,唐浩根不屬于仗勢欺人的這類小吏,反而時常夾在官府跟百姓中間,兩頭都不讨好。

“這話怎麽說?”系統适時地捧起哽來了。

“……”宋玉延因它的出現而頓了一下。

唐浩根之所以兩頭不讨好,也是歷史原因。

在唐代——宋玉延是這會兒才發覺的,原主讀過書,也在混跡市井是聽過不少演史,得知原來在五代時,柴榮——今朝的周太宗郭榮并沒有在959年病逝,雖然當時的幽州也沒有攻下,不過好歹是撿回了一條命。

至于陳橋兵變的趙老大?

他倒是沒機會黃袍加身了,不過也不知道郭榮是重生了還是被人穿越了,病了一回後,對武将的态度倒是跟趙老大當初一模一樣,找了各種理由,把手握重兵的趙老大跟他那“義社十兄弟”剩下的九兄弟的兵權給撸了。

系統:“喲,那跟你可能還是老鄉。”

宋玉延:……

謝謝你提醒我,你将我弄來這裏的仇。

系統:瑟瑟發抖。

雖說如今的國號為周,但它跟宋的發展卻極其相似,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産力的狀況決定生産關系。在同樣的經濟條件下,只要執政者沒有什麽驚天動地的舉動,那歷史的發展都會有相似之處。

“這怎麽扯遠了?”系統又問。

宋玉延:“我又不是專門說給你聽的,你捧哏還捧起勁了?”

系統委屈巴巴:“哦。”

總而言之,唐代、五代那都是存在的,不過結束了五代、統一天下的是郭榮而已。

然後唐代的時期,小吏可以通過資歷跻身官僚隊伍,也就是所謂的“流外入內”。雖然今朝延續了這一制度,可實際上,卻只是從一個衙門,升到另一個衙門當連辦事員都不能算的小吏。

所以官員基本上當小吏為仆從般使喚,而小吏們被官員壓榨了則會找百姓的晦氣,以至于今朝小吏的身份地位都特別低,百姓時常看不起他們。

會來事的小吏一般到哪兒不是被百姓們敬畏着的?要罵也只會在私底下罵,只有唐浩根這樣脾氣好的人才會被人日常占便宜——占人便宜的也包括原主。

……

唐枝最近跟唐浩根提及宋玉延的次數頻繁了些,主要是她覺得宋玉延不對勁,心裏慌,也沒個能給她說道說道的長輩,所以只能找唐浩根了。

唐浩根勸她道:“既來之則安之,宋大郎都已經安分了好些天了,要是裝的,也裝不了那麽久,你且信他一回。”

唐枝道:“我沒有不信她,只是……”

她又不言語了,因為她不知如何說。

宋玉延或許會迷途知返、浪子回頭,可是她回頭歸回頭,卻絕不會連習慣都改變。

她跟宋玉延認識幾年了,雖說宋玉延搬過來是在三年前,可是唐浩根在宋氏義學讀書那會兒,她就認識宋玉延了,倆人的關系一直都不好。

本來都是年幼喪父,同病相憐,理應有共同話題才是,可倆人似乎天生不對盤,不是宋玉延惹哭她,就是她罵得宋玉延跳腳。

人人都道是因為宋玉延行為不端,她才這麽憤怒的,實際上她們之間發生的事情可多了。

她們像仇人,又不是仇人;她們像友人,也不是友人;只是單純的鄰裏關系?似乎也遠超鄰裏的界限,然而又一直比正常的鄰裏關系還要惡劣。

她想着想着就落淚了。

唐浩根有些不知所措,道:“既然你不相信他也沒關系,反正他做過的混賬事那麽多,我們本就沒有相信他的必要,你莫哭了。”

唐枝道:“我才不是因為大哥的話而委屈呢,我只是有些難受。”

難受什麽?

大概是覺得那個宋玉延不會再回來了吧!

然而宋玉延變好了,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唐枝也不去想了,抹幹眼淚就幹活去了。

不過沒曾想,她這才哭完沒兩天,就看見宋玉延上門來,這心裏又一下子難受了起來。

宋玉延:???

不是,我只不過是問你哥哪天放假而已,為什麽一副觸及了你傷心事的模樣?

系統:“可能她哥出事了。”

宋玉延:你快住嘴吧!

作者有話要說:  山藥:竹編草編都是靠編的(嗯,編的,如有這方面的手工者,還請輕拍)

山藥:唔?我怎麽覺得郭榮是被人穿了?

閑談歷史:

關于柴榮的姓氏,後面的史書一直用柴榮來記敘,其實按照那時代的制度來說,柴榮應該叫郭榮的,因為他是郭威的養子,只要他一日沒有恢複原籍,那麽他就一日都姓郭。至于為什麽後世一直喊他柴榮,那是因為趙老大得位不正,為了洗白自己的篡位行為,就修改了柴榮的姓氏,把他打回柴姓,好告訴世人,他其實也不是很正統,他趙老大奪位,那也是白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