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筆筒
米黃色的竹青上兩座高山矗立其中,層巒疊嶂, 左右是幾座遠山, 近山處,低矮的山中一座寺廟, 在繁茂的樹木間若隐若現;山間的泉水彙集成溪水, 從山腳下的房屋旁靜靜地流淌而過……
在沒有筆墨繪畫的前提下, 唐浩根之所以能瞧得如此真切, 那是因為這層米黃色的竹青與周圍鏟去竹青後顯示的琥珀色竹肌形成了深淡的對比。
而竹青上, 不同的山川風物又用了從厚到薄、從淺至淺的手法突出了層次關系,也不會感到山水、樹木的混亂和複雜。
即使不是筆墨繪制而成,唐浩根對此筆力也贊嘆不已。
這是他生平所見的第一件“畫”在竹子上的山水圖,同時也是見到的第一件用留青刻法在竹子上雕刻山水圖的雕刻作品。
“這是哪兒來的?”唐浩根下意識地認為這不是宋玉延雕刻的, 再看邊上,似乎還有小字,他仔細一辨認, “李成, 晴巒蕭寺圖, 錄方刻之……”
“哈哈,我還以為是宋大郎雕刻的呢, 原來是叫錄方的人雕刻的!”
唐枝不知道她的兄長在想些什麽, 為什麽又松了一口氣,她把筆筒奪回來,道:“這就是宋玉延刻的,不過她說這圖是一位叫李成的大畫家所繪, 那位大師已經仙逝,只有一些畫作依然留存于世。”
唐浩根還震驚于這是宋玉延所雕刻的,他如何都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這怎麽可能,宋大郎如何會竹雕?你看這上面說是一個叫錄方的人刻的,這是他買回來,忽悠你的吧?!”
唐枝這才注意到這四個像印章刻上去一樣的小字,她暗自揣測:莫非這才是她真正的名字?
不過她是不可能跟兄長實話實說的了,只道:“或許這是表字呢?大哥你不信就算了,就當是她跟人買回來的吧!”
兄妹倆沒有再就筆筒是誰雕刻的話題争執下去,而唐浩根見獵心喜,忍不住湊到他妹妹身邊:“阿枝,近來家裏可有什麽煩心事需要為兄處理的?”
“沒有,家裏都挺好的,殺滅害蟲的土法子也都在試驗中,大哥只管安心去衙門當差就成。”唐枝一邊在屋裏轉悠,一邊答道。
“你要找什麽,大哥幫你!”唐浩根又殷勤地湊了上去。
唐枝找了一圈,找到了幾支簪子,然後就塞到了筆筒裏,再把蓋子給蓋上。
唐浩根見狀,心底直呼他妹妹糟蹋這麽好的筆筒,于是道:“阿枝啊,這是筆筒,你怎麽能用來存放簪子呢?”
Advertisement
“可是我只有平日算賬時用的一支毛筆,只放一支筆也太浪費了,還不如放我的簪子,我好藏起來。”
“你那破簪子也不值錢,用得着藏起來嗎?再說了,你這屋裏就你跟小葉,你這不是将她當成賊來防了嗎?”
唐枝道:“我沒防着她呀!”
唐浩根将筆筒拿過來,一邊把她的簪子拿出來,一邊道:“可她要是這麽想怎麽辦?聽大哥的,大哥幫你處理了。”
唐枝總算是回過味來了,“大哥,你該不會是想要這個筆筒吧?”
正人君子唐典事:“大哥是會搶妹妹的東西的人嗎?讀書之人……”
他的話還沒說完,眼見唐枝要把筆筒給搶回去了,他趕緊伸手攔下,厚着臉皮承認了,“阿枝,打個商量,你把這筆筒轉讓給大哥,大哥再補償你一件好禮。”
唐枝很少看見兄長會喜歡一件物件到如此地步,雖然心裏已經應了他,不過還是想逗一逗他,便道:“這是宋大郎送的,我若是轉手送給你,那不好吧?”
唐典事也有些為難,不過他想了一下,道:“這樣吧,不如大哥出錢請宋大郎幫我再買一個一模一樣的筆筒回來。或者請他告訴我,那位叫錄方的藝人在哪兒,我自己去買!”
“萬一很貴呢?”唐枝又問,“很貴的話,大哥也舍得?”
身上沒幾個錢的唐典事憂傷了起來,神情就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唐枝也不好逗他了,便笑着将筆筒推了過去,“大哥,你想要就拿去吧,宋玉延也說了,我若覺得沒用處可以給你用,總不好令它蒙塵了。”
唐典事笑逐顏開,喜滋滋地拿着筆筒端詳,道:“阿枝,你說這錄方到底是何許人也,竟然能雕刻出這麽雅致的竹雕來!不行,我得去找宋大郎,讓他告訴我,他是如何得到這竹雕的!”
“原來大哥也喜歡竹雕?”
唐典事搖頭:“我并非單純地喜歡竹雕,而是這件留青雕的技藝很獨特創新,在這之前,我在明州還未見過有一件留青雕可以如此新奇又大膽!要知道竹青也就這麽薄薄的一層,可是這人居然還能在這一層上進行深淺不一的雕刻,可謂是神乎其技!”
唐枝這才知道,原來宋玉延雕刻的這件作品,還有這等價值!
難怪她大哥死活不相信這是宋玉延雕刻的。不過她也沒打算非要她大哥現在就相信這是宋玉延的作品,反正時間一久,他總能看清現實的。
年輕的唐典事還真的跑去跟宋玉延打聽“錄方”這號人物了,宋玉延笑說:“這是祖父給我取的字,因為我大名玉延,小名山藥,古籍有雲,山有靈藥,錄于仙方,削數片玉,漬百花香。故而取錄方二字為表字。”
不管是她那位玉雕大師的爺爺,還是竹雕浙派代表老師,甚至是她從陶瓷藝術家轉變為商人的母親,都有類似這樣的字,這相當于手工藝術行業的藝名。
唐典事的腦殼就像被錘子敲打過一樣,暈暈乎乎的:怎麽可能,宋大郎居然就是雕刻出這件作品的人?!
“可你祖父不是很早之前就——”
宋玉延只好一本正經地開始忽悠:“在我爹成親之時,祖父就已經想好了我的名和字,我爹與我娘說過,所以即使祖父和爹都不在了,可名字還是會傳下來的。”
唐典事一拍腦袋,說:“是我糊塗了。”
他又問宋玉延如何懂得這些手藝,宋玉延的措辭跟當初與唐枝說的一般無二,他聽了後還是一頭霧水。迷迷糊糊地回家,看見妹妹似乎一點也不覺得宋玉延有什麽變化,慢慢地他便也冷靜了下來。
“宋大郎還是那個宋大郎,除了不再做混賬事,也有了手藝之外,并沒有什麽變化。”唐典事對自己說。
這麽一想,他倒釋然了,待宋玉延一如從前,不過倒是日日揣着他的筆筒去衙門當差。
_____
眨眼便到了八月中旬,江南沿海的地方也進入了臺風多發的季節,不過從六月份至今,也只有一個臺風經過明州。
好在臺風強度不大,只有一些簡易搭建的棚屋被風吹倒塌了,沒有造成人員的傷亡。倒是狂風大雨給莊稼造成了些許影響,為此縣令又帶着手下們去鄉裏慰問,唐浩根因此每天都得早出晚歸。
除了兄長整天都十分忙碌外,唐枝姐妹倆也很忙,宋玉延從農書中找到了除蟲害的方法已經初見成效,原本還擔心唐家的菜撒了礦灰,吃起來不健康的人家見她終于不再撒礦灰,于是又跑回來找她買菜了。
還有的人打聽:“唐小娘子,之前你們用礦灰才能使得蔬菜長得這般好,現在不用了,為什麽還是這般好?”
唐枝神秘地笑了笑:“我自然是找到了代替礦灰的辦法……”
雖然她沒有再往田裏撒礦灰,可是也沒有人敢去偷菜,因為衆人時常能看見她在菜園子裏噴灑些什麽。他們都不清楚那是什麽,萬一又像礦灰一樣會留下特殊的氣味的東西,他們豈不是跟陳二鳴一樣也能被找出來?
倒是沒人認為這些不明液體是什麽毒物,畢竟他們都吃了唐家那麽多回菜,也沒見有什麽身體不适的地方。
後來時常有菜農上門請教唐枝,唐枝便說這是宋玉延從書中找出來的法子,讓他們去找宋玉延。
先不提衆人知道是宋玉延在為唐枝支招後的想法如何複雜,為了讓自家的蔬菜少遭蟲子的禍害,他們紛紛硬着頭皮到了宋家門前去求助。
宋玉延本想直接告訴他們,不過唐枝拉住了她,道:“他們這是有求于你,可待你的态度卻比從前沒好多少,所以他們那不是真心求助你的态度。你并不虧欠他們的,所以無需這般偉大,因為他們也不會記得你的好的!”
宋玉延本沒計較這些事,不過她雖然能跟孟水團、白粲、杜衍等人相處得好,可那都是建立在他們本就不怎麽熟悉宋大郎的為人的前提下的。若論如何改變鄰裏對她的印象和态度這方面,她遠遠不及唐枝。
唐枝好心幫她,她也就順着唐枝的意思先冷處理一下衆人。
衆人本以為他們都親自來向宋玉延示好了,向來沒人緣的宋大郎該立刻告訴他們,關于如何除害蟲的法子的才是,可怎麽宋大郎還是一副“我聽不懂你們在說什麽”的态度?
他們倒也想冷處理宋玉延,可是這人每日忙着竹編和草編,壓根就沒将他們放在心上,他們頓時就感覺像受到了成噸的傷害……漸漸地,有人撐不住了,提着一些雞蛋或是別的禮物到宋家“虛心求教”。
宋玉延道:“這畢竟是我從書上找出來的法子,所以我不能白白告訴你。這樣,我也不要你的雞蛋,你只需要跟我買幾個籃子,我便可以作為贈禮,告訴你。”
宋玉延也不想讓自己表現得非得別人求她幫忙一樣。有些人可能不會放在心上,可若是小心眼的人會覺得她這是在故意給他們下面子。所以采用銀貨兩訖的辦法,雙方便是平等的,這樣一來,對方不會覺得丢了面子,而宋玉延也能把自己的商品推銷出去。
對方一聽,心裏果然松了一口氣,跟宋玉延相處起來也沒有那種別扭和強烈的抵抗情緒了。
宋玉延沒說要買幾個籃子,他就意思一下,買了三個,一個籃子,一個竹筐,還有一個竹篩。
宋玉延也果然信守承諾,将用黃瓜蔓搗碎榨汁噴灑菜地的辦法告訴了他。
宋玉延也不擔心這人會說出去,畢竟這是他花了錢“買來”的秘方,所以別人見他神神秘秘地不肯說,這心裏就癢的很,也忍不住來找宋玉延了。
就這樣,陸陸續續好些人都從宋玉延這裏“買”了秘方。
當然,随着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秘方,也總有人忍不住說出去的。雖然這令得宋玉延少了一筆收益,可她也沒真的打算靠賣方子來發家致富。
加上唐家還有個憂國憂民的唐典事,他在見識到了書中的方法真的管用後,就向縣令推薦了這種方法。
那縣令見他言之鑿鑿,便去翻了一下農書,發現找半天找不到宋玉延所說的法子。他也沒什麽耐心,認為這事成的話是他的功勞,不成的話也是唐浩根的責任,他左右都沒什麽損失,便在下鄉慰問的時候順便推廣一下。
這樣一來,用這些法子治理害蟲便也不是什麽秘密了。
雖然沒什麽人會特意再去跟宋玉延“買”秘方,可是有些菜農還是會上門特意誇一句:“哎呀,宋大郎你說的法子可真管用!這些都是書裏看來的嗎?原來宋大郎你還識字呀!看來還是得多讀書,我也想法子讓我家的孩子去學幾個字……”
宋玉延被誇獎了,也不會露出得意的表情,這副榮辱不驚的模樣,又讓不少人對她心生好感。
加上林永明決定跟她加深合作後,四處替她打響名聲,她的草編和竹編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賣出去的成品的價格也比常人的要高一些。一時之間,興賢坊都流傳着她浪子回頭、改邪歸正的說法。
至于悔改的原因——雖然有人說是因為宋大郎夢見了亡母對她十分失望,她才決心悔改的。可衆人目睹了唐宋兩家人的相處變化後,認為更有可能是唐小娘子改變了宋大郎。
所以每當家裏的孩子不聽話了,鄰裏都會到唐家去請唐枝幫忙:“唐小娘子你能把宋大郎罵得真心悔改,我希望你也幫我罵一罵我的孩子,讓他聽話些……”
唐枝:“?”
她什麽時候罵人能有這功效了,是不是以後還會傳她罵人能包治百病?她怎麽覺得這群鄰居的想法越來越宋玉延化——天馬行空、不知所言?
為此,她會義正言辭地拒絕道:“嬸子你在說什麽呢?我那麽溫柔娴淑的人,怎麽會罵人呢!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你若是需要藤條,我可以借給你的。”
見識過唐枝教訓宋玉延的模樣的鄰居嬸子:“……”
溫柔娴淑?說得跟真的似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