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制作蠟燭

八月于農民而言是一個喜慶的時節,因為八月秋社有社祭, 為的就是慶賀秋收。

而于宋玉延而言, 八月也是一個忙碌的月份,首先白粲已經按照她的意思将那些白蠟蟲分泌的原料從樹枝上給剝了下來, 她需要騰出一些時間來制作蠟燭, 同時也要為制作蠟燭而準備一些工具。

其實制作白蠟的工序倒不是很麻煩, 也不用什麽特別的工具, 可是需要力氣比較大的人力幫忙。好在白粲的這身腱子肉足以應付這道工序了。

蠟燭是在宋家制作的, 白粲并不想在自己家裏弄,倒不是不想麻煩自家人,而是他家裏的人太多了。

他在家中排行第五,前面還有四個哥哥, 其中三個已經成親,孩子也生了一堆,只是父母仍在, 白家便一直沒有分家, 一家人一直都住在一起。

雖然家裏人多, 打理起農田來比較省事,可畢竟人多眼雜, 而且兄嫂們也各有小心思。制作蠟燭這事是宋玉延提出來的, 他白粲也不是什麽會貪功的人,所以不能讓家人知道這件事,否則他們一定會讓他把制作蠟燭的方子傳回家裏的。

再者,他平日出去砍樹拿到的錢基本上都交回家裏了, 可是這成親的事情卻八字還沒一撇,到了他這年紀,他也有些着急了,自然得開始為自己打算。

他若是能跟宋玉延成功地制造出蠟燭,倆人對賬平分,他還可以藏點私房錢!

宋玉延本不知道他的心思,不過在她大方地傳授他如何制作蠟燭後,她的信賴讓他備受感動。這一刻他便決定将宋玉延當成了可以兩肋插刀的好兄弟,于是這裏家裏長短的事情,他也就在一邊幹活的時候傾訴了出來。

倆人停下來歇息的時候,白粲問宋玉延:“你就這麽讓我進廚房,還讓我知道如何制作蠟燭,你的心怎麽這麽大呢?”

宋玉延道:“這有什麽關系呢?知道如何制造蠟燭的人越多,就有更多的人可以憑借這門手藝制造出更多的蠟燭,對所需的原料——白蠟越多,養殖白蠟蟲的人也會多起來,原料一多,世間也不缺制造蠟燭的能人,那制造出來的蠟燭就會越來越多,價格偏向低廉,普通的百姓和讀書人也就能用得起蠟燭了。”

白粲目瞪口呆,突然之間覺得宋玉延的身形拔高了不少,然後他自愧不如:“沒想到宋大郎還有這般寬闊的心胸和遠大的志向,是我目光短淺了!”

很久沒出來的系統也蹦了出來:“我就說你是走這種不屑争名奪利、只會溫暖別人的白蓮花女配路線的嘛!”

宋玉延:“我怎麽覺得你在嘲諷我?”

“白蓮花純白無瑕、出淤泥而不染,這不是褒義詞嗎?”

宋玉延:“別把我想得那麽偉大,謝謝!我只是在進行一項投資罷了,投資有風險,必須做好投資失敗的準備。不過我不會真的那麽大公無私,這件事告訴他,于我只有利而沒有弊。”

Advertisement

她将制作蠟燭的方法告訴了白粲,白粲也無法将這項技術占為己有,即使他有心撇開宋玉延獨自去制造蠟燭賺錢,那他也得找得到制作蠟燭的原料才行。

雖然他有心養殖白蠟蟲,可是之前連白蠟蟲都不太了解的他真的能養出白蠟蟲嗎?再者,他得有資本投入,養白蠟蟲得先找一片白蠟樹或者女貞才能開始養,而一旦有什麽差錯,那都是賠本的買賣。

即使真的讓他養殖起了白蠟蟲,他跟宋玉延撕破臉皮,那宋玉延也沒什麽損失,可以認清楚他的為人的同時,也不必再對他手下留情。

她要真想用蠟燭制作工藝賺錢,可以去找一個財力更加雄厚的人合作,而除非白粲也有那等財力,否則也遲早會被排斥在外,從而失去在明州的蠟燭生意。

當然,宋玉延向來不會先将人往壞處想,她首先想到的是若能與白粲取得初步的信任,倆人的合作機會或許還有很多。

而且——

“我記得原主的心願是‘活得出彩、獲得名利、地位和幸福’,而在這時代,要想獲得名利和地位,不是說有錢就行的。”宋玉延說。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讀書人考中科舉,當了官後,其家族最多算是士族,而不能成為望族。要想成為望族,那必須在百姓或者讀書人中獲得極好的口碑,至于如何獲得口碑,那當然得下血本。”

宋玉延的目的很明确,她要做的不僅僅是改變原主慘死的命運,還得通過一些細枝末節來完成她的使命,好早些回歸原來的世界。

不過宋玉延沒有過多地思索這些,畢竟她不是那種“跟人相處首先想到的是可以獲得什麽好處”的人,目前為止,她跟白粲的往來也沒摻雜太多的利益在其中。

_____

制作蠟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因為要先将剝下來的原料放進鍋裏加水用大火熬制,等水面上浮現一層白白的物質時,就能撈起來了,這就是生産出來的最好的白蠟。

但是工序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因為将原料從樹枝上剝下來時,裏面是有白蠟蟲幼蟲的,在煮的時候,它們會随着另一部分物質沉澱下去。這部分并非就是廢料,它還可以制作質量稍差一點的蠟燭,等徹底提純後,才可以倒進模具中,讓蠟燭成型。

而在進行給沉澱物質提純這一步驟時,需要在水中浸泡數日才能撈起來取出裏面的白蠟蟲幼蟲,再進擠壓、加熱,加工出次等的蠟質。

這一步非白粲不可,因為……宋玉延其實有些惡心蟲子。

原主倒是不怕蟲子,而且以往唐家的菜葉上有蟲子時,她也照樣煮熟了吃下。

可是宋玉延不行,她雖然不至于看見蟲子會尖叫,可是她也不願意主動碰蟲子,看見蟲子時,只要不注意看也不會覺得不适,可只要看見蟲子的爬行或蠕動,她的頭皮都會發麻。

這也是她不介意讓白粲知道制作蠟燭的方法的原因之一,畢竟她不想親自動手,那就只能讓別人動手了。

好在“工具人”白粲沉浸在被她信任的激昂情緒當中,并未覺得她只是在旁邊指揮有什麽不對的。

就在宋玉延将質量稍次的次蠟加工出來時,唐枝領着杜衍登門了。

唐枝道:“我在巷口看見這位大叔在打聽宋家的住處,便将人領了過來,你認不認識他?”

才二十九就被稱之為“大叔”的杜衍:“……”

宋玉延看見杜衍一副受傷的模樣,雖然心裏發笑,但是也不好當着人家的面表現出來。她介紹道:“這是游歷經過明州的解舉人杜舉人。”

唐枝記得宋玉延提過這人幾回,她本以為對方是一位中年男人,沒想到會比想象中要年輕一些。不過即使再年輕,也年長了她十多歲,她稱對方為“大叔”似乎也沒什麽問題。

好在杜衍也沒跟她計較這些,論年齡和輩分來說,他跟宋竹是同輩,不過他将宋玉延當成了友人,因為交游是不分年齡和輩分的,他們也算得上是忘年之交了。

宋玉延把人邀請進屋裏坐着,又特意将茶拿出來,讓筍兒給他泡茶。

泡茶于這時代還是比較罕見的,因為眼下流行的是分茶,也就是将成團的茶葉研磨成粉,再沖水讓水跟茶徹底融合為一體,方能喝下。

而宋家條件簡陋,自然不會用這麽複雜的辦法,所以買的是那種經過炒青等工序的茶葉,這種茶葉直接泡來喝,香氣更加濃郁。

這種茶普遍存在于市井,喝的也多數是普通老百姓,去茶館,基本上一文錢兩碗。杜衍本就不是出身高門大戶,所以也不在意宋家給的是什麽茶,反正她表現出了該有的待客之道就心滿意足了。

他見自己來時,宋玉延似乎正在忙些什麽,他也沒什麽要緊事,就讓宋玉延先去忙了。宋玉延見家裏只有兩個小蘿蔔頭,冷落了杜衍也不好,幹脆讓唐枝先幫忙招呼一下人,她進去教白粲怎麽把蠟燭倒進模具中就出來。

唐枝心想她又不是宋家人,哪有人讓鄰居幫忙招呼自家客人的?

不過她也知道宋玉延在忙些什麽,便應下了。

杜衍是讀書人,挺注意男女之防的,知道不能跟唐枝待在一個屋裏,幹脆到院子裏走一走,欣賞一下宋玉延的手工作品。

宋玉版小蘿蔔頭也跟在他的身邊,将他跟唐枝隔開來,他見這孩子跟他的長子差不多大,便忍不住跟他聊了兩句,比如問他是否讀書之類的。

他是知道宋玉延跟宋玉版的關系的,而想到自己的兩位兄長跟宋玉延這位“兄長”的區別,他更加欣賞宋玉延的為人——她的家産被叔父所奪,最終卻願意放下芥蒂撫養叔父的孩子,可見她的內心有多大度……

宋玉版謹記宋玉延的教誨,生怕自己說錯話,所以在杜衍面前沒多說,即使要回答,也會先在腦子裏過了幾遍,覺得沒什麽問題了再說出口。

在杜衍眼裏,就成了這孩子性格沉穩、少年老成,他又暗暗地誇獎宋玉延,把孩子教導得很好。

杜衍在角落的小矮桌上發現宋玉延雕刻了一半的竹雕,他随口說起竹雕的事情,豈料唐枝接了話,他這時才發現原來這個小丫頭還懂竹雕,也懂留青雕。

____

宋家的院子不大,宋玉延在廚房裏便能聽見唐枝跟原本在她口中還是大叔的杜衍聊得火熱。她微微分心,又暗自罵自己太大意了,怎能将一個十四歲的小丫頭和兩個小蘿蔔頭留在外頭應付客人呢?

雖說她認為杜衍也是個正人君子,不過這跟杜衍的人品無關,而是她本就該保持警惕之心。她當時只想到也不能讓唐枝跟白粲孤男寡女地待在廚房裏,所以想來想去,出的倒還是下策。

她往外頭看了一眼,慶幸杜衍跟唐枝都比她想得周全,同時又暗自反省。

她匆匆地将事情做完,把收尾的活交給白粲後就出來了,前後也不過一刻鐘,杜衍并未感覺到被怠慢,而唐枝也松了一口氣……要是再聊下去,她肚子裏關于竹雕的那點墨水怕是也得用完了。

宋玉延給唐枝拿了一截小竹筒,這小竹筒跟她的手腕一般粗細,只有拇指長短。唐枝還以為她又在這上面雕刻了什麽,不過拿到手一看,卻見裏面填着一種白色的蠟質,而中間有一根棉線露出了尖尖的頭。

她在唐枝耳邊低聲道:“這是謝禮,也是賠禮,麻煩你幫我招呼客人,是我想的不周了,所以特意向你賠禮道歉,希望你大人有大量,原諒我。”

唐枝本就沒想過這一茬,不過這人主動認錯,她倒沒有解釋,而是問:“這就是你做出來的白蠟?”

唐家小丫頭倒是認得白蠟的,不過她也不常用,而且還沒見過這般小巧可愛的蠟燭呢!

蠟燭是已經成型的蠟燭,不過這大抵是宋玉延的怪毛病,她接觸手工類的制作時,總會額外做些精致小巧的物件,比如草編她喜歡額外編些蚱蜢等小物件,竹編她也會編幾個小籃子,竹雕方面,她還會拿掌心大小的竹片進行透雕雕刻……

少女心滿滿的她也不會吝啬這些小物件,往往給家裏的兩個小蘿蔔頭拿去玩,要麽是随手送給唐枝——自從唐枝表達出她喜歡那個裝楊梅的小籃子後,她覺得唐枝這個年齡的丫頭應該也喜歡這類物件。

“是呀!唐小娘子可以回去試一試,幫我看看效果如何。”

唐枝心裏有些欣喜,雖然宋玉延每次給她送什麽都是以答謝為由,不過她哪次的“謝禮”不是她新涉足的行當?

宋玉延每次琢磨出了新物件,都先贈予她,哪怕心再硬的人都會覺得心中有一塊似乎軟了,更別說唐小娘子這種刀子嘴豆腐心的少女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