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棉花
筍兒回鄉讀書之時, 棉花田正陸續地吐出了棉絮, 放眼望去, 白綠白綠的一片, 像在春天裏地裏開滿了白色的花。
唐枝看了都說:“若将枝葉修剪一番, 那也是可供觀賞的花卉呢!”
宋玉延道:“那我們帶幾株回去種,就種在庭院裏……”
唐枝白了她一眼:“我只是說一說罷了。種棉花的這大半年來, 我可是發現了種棉花可并不比種糧食要輕松, 看你為了棉花奔波的這些日子裏,黑了又瘦了, 我将養的雞全殺了給你滋補, 怕也補不回來。平日照顧棉花田便已經累的夠嗆了, 我也不想回到家還要種棉花。”
宋玉延捏了捏自己身上的肉, 又突然擁着唐枝, 而後皺眉道:“相較之下, 我覺得還是你瘦得比較厲害。接下來采收棉花的事情交給我就好了,你別跟着我跑來跑去的了。”
唐枝覺得她這種靠摟抱來檢測體重的方法并不靠譜, 只是擁抱已經是倆人之間相處的常态了, 她沒有一絲不自在,反而很是樂呵地接受了她的說法。
“棉花田這邊有黃氏父子,我再雇些人來采收棉花,人手應該足夠,到時候你也能輕省些。至于蠟園那邊,我去幫你看着,你也別到處跑了。”
“那你可得小心些。”
從義學放學後打算到棉花田幫忙的筍兒看見相擁的倆人後, 想了想,決定還是先回家喂一下雞再過來——沒錯,唐枝在金川鄉的家也養了四只雞,不過因她不能時常待在金川鄉,故而這養雞大業就交給了筍兒。
雖然筍兒平日要去義學讀書,可家裏的雞在他的細心照料之下,長得越來越肥美,宋玉延問他:“我要是辦個養雞場,你要不要去幫我養雞?”
筍兒:“……”
雖然養雞并不是什麽值得期待的事情,可宋玉延的話無疑是對他的能力的一種認可,他的內心也還是有些小驕傲了,養起雞來就更加細心了。
____
棉花吐絮不只是一次,采收的工作也要多次,唐枝雇的人手幫宋玉延、黃氏父子減輕了不少工作量,不過他們此前也沒收過棉花,宋玉延還得讓黃土酥先培訓他們。
棉花對百姓而言可是樣新鮮的作物,金川鄉有不少人路過棉花田時會圍觀一下采收的工作,還有些人在田邊圍觀時偷偷地摘了一些回去。
族長也親自前來看過,他一來,那些人倒是不敢在他眼皮子底下偷摘棉花了。
“這棉花跟棉絮長得可真像!不過捏起來确實很柔軟。”族長捧着棉花,覺得手裏熱得很。
宋玉延熱得擦了把汗,棉花确實是個好東西,就是采收的時候太累了,她覺得還好唐枝有先見之明,雇傭一些短工來幫忙,不然真采收不完。而且她還得想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将棉花處理完,不然擱置太久,棉花就變質了。
至于如何處理,她在之前就跟樓杲商議了很長時間,她的建議是找個經驗老到的紡織工,給她一些棉花,讓她琢磨如何将棉花紡織成布。另外也能在彈棉花之後填充進被子、衣服裏作為冬天禦寒物出售。
樓杲是同意她的方案的,于是找來了樓家作坊裏的不少紡織女工,衆人雖然第一次見棉花,不過聽說樓杲希望将棉花變成布,她們直道:“這不是什麽難事。”
眼下的布一開始也只是蠶絲、麻等,都是靠人将之撚成線,再織成布的。棉花雖然看起來松散,實際上它的柔軟、密度給女工們提供了不少可操作的便利。
在正式采收之前,宋玉延與樓杲便提供了一些棉花讓紡織女工們嘗試紡織,不過宋玉延記得在紡織之前,似乎有将棉花籽去掉以及彈棉花,使得棉花變得更有彈性的步驟。
都說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宋玉延這個沒彈過棉花的理論家,只将她所知道的說出來而已,那些聰明的紡織女工便按照她的描述琢磨出了軋棉花、彈棉花的工具。
宋玉延第一次在一件事上不怎麽需要費心,就達到了。
第一匹棉布紡織出來後,樓杲摸着棉布那叫一個愛不釋手,棉布比起麻布、象山縣的女兒布更加柔軟,且根據女工們的反饋,紡織棉布可比紡織蠶絲、麻布等容易多了。
樓杲已經想好要怎麽靠棉布賺錢了:他先是讓人放出消息,吸引人們的眼球,然後等布鋪、百姓去圍觀棉布,炒起熱度,他也就不愁他們種的棉花賣不出去了。
宋玉延采收完的棉花都賣給了樓杲,樓杲雖然自家也種了棉花,但是到底沒種太多,他要想用棉布來打開市場,就必須得多攢些棉花。全明州只有他跟宋玉延種了棉花,他收購宋玉延的棉花是必然的。
由于棉花以及蠟園的采收都是在八、九月份,樓杲與宋玉延忙得腳不沾地,好在蠟園那邊的運營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了,還有唐枝偶爾幫忙盯着,底下的工作開展得也是有條不紊的。
如今三過山蠟園已經擴張了不少,而且宋玉延與樓杲在奉化縣也開了一個蠟園,雖然宋玉延每年的收益都投了一半出去,可是相對的,随着人們對蠟燭的需求越來越多,她所得到的回報也是越來越多了。
經過近三年的營造,明州的“三過山蠟園蠟燭”以明亮、持久、無需剪燭聞名于兩浙道,越州、臺州等鄰州的商賈也都會特意到明州來買蠟燭。
還有三個月便是年節了,範知州也不得不騰出時間來關注一下送節禮的事情。原本他對這些事不怎麽上心的,直接揮手讓人按照以往的禮單來準備節禮。不過他後來想起衙門用的蠟燭似乎有些特殊,便問底下的人這蠟燭是哪裏買的。
底下的人如實相告,他才隐約記得劉綽調任之後,也曾帶了不少這種蠟燭走。當時的他還以為劉綽生活奢侈,又或者是收受了底下的賄賂,卻沒想到他是因為真心覺得這些蠟燭好用,故而才特意花大價錢買下來帶走的。
他對那些蠟燭稍微上了心,又了解了不少三過山蠟園的情況後,覺得這兒産出的蠟燭可以放上節禮的名單上。
得知樓杲跟樓皓的關系,他便跟樓皓說了一下這事。樓皓道:“這事是我兒子與人一起辦的,屬下也做不了主!”
範知州一直以為這事裏樓家該是主導才是,沒想到這裏面還涉及到第三人,恰巧那些蠟燭的制作技術是那人搗騰出來的,想要忽視她在這其中發揮的作用很是困難。
他只好在招樓杲前來時,一起招見了宋玉延與白粲。
樓杲與宋玉延早就跟劉綽等打過交道,自然不怵,而白粲這些年跟樓杲一起經營種植園,也見過了不少世面,再也不會像當初那般,見了社會地位高一些的人就感到拘謹或緊張。
三人見到範知州并未有因緊張而出現的不當之舉,這讓雙方的談話進行得很順利。
跟範知州談判的主要還是樓杲,因為他知道如何談判才能讓官府以他們能承受的價格收一些蠟燭去作為節禮。
範知州也不是小氣之人,并沒有采取別的知州“以低廉的價格買進一些特産,然後送進宮當節禮”的做法,而是按照市場價價格買了一千條蠟燭。
鑒于這知州做事厚道,樓杲與宋玉延也不介意跟他介紹了一下棉花。
範知州知道劉綽調任是帶着占城稻、疏浚兩湖、解決地主豪強兼并土地等好看的政績離開的。而他來明州大半年了,除了平常處理一些公務,又到處走訪之外,似乎一點政績都沒有。
樓杲他們所推薦的棉花,若是能在明州廣泛種植開來,那百姓便不必再擔心冬天會受寒了。
于是官府出面從樓杲那兒收了一些棉花籽以及幾匹棉布,然後連同蠟燭以及明州其餘的特産一塊兒作為節禮送到了汴京。
官家得到他的節禮後會有何反應,宋玉延等人暫且不知,她的棉花種成功後,族長便出面向她買了不少棉花籽,打算讓族人騰出十分之一的地來種棉花,如擁有十畝地的人家就要種一畝棉花。
這種強制的手段讓族人頗為不滿,然而他們見過了宋玉延種棉花,以及從棉花中獲得的利潤後,大半人都心動了。
後來縣城裏有一種新的布——棉布開始在布莊售賣,而且因為棉布柔軟、保暖、舒适又實惠的特點獲得了不小的反響之後,越來越多的族人同意種植棉花。
“你們每家的女人都會做女紅,也有紡錘,既然搓麻制衣是搓,那搓棉花也是一樣的。各家的棉花種出來之後可以織成布,也可以填進被褥、衣衫裏,冬天也就不必再擔心會冷了。”
“另外,義莊決定,以後族裏的冬衣皆是發一件棉衣,故而你們種出來的棉花,也可以賣給族裏。你們也不必擔心不會種,玉延已經答應了,只要有族人想種,那他可以教你們種。”
族長将這些道理掰算給族人聽,很多人都聽進去了。有人仍舊有疑慮:“可是我們納夏稅時要交絹以及麻布,朝廷承認棉布嗎?”
“不必擔心,知州已經将棉花以及棉布送到了朝廷那兒,相信最晚到明年開春就會有定論了。”
____
不必等到明年的開春,在範知州向宮裏送去棉花以及棉布,并且詳細地說明了棉花對百姓的生活會有怎樣的好處之後,加上宋傅、劉綽等知道是樓杲與宋玉延搗鼓出來的之後,也相信他們的人品,為棉花背書,官家便對此物重視了起來。
朝中也有官員道:“近些年各地偶有天災,以至于百姓流離失所,生出了不少作亂之心,便說先前的明州之亂,皆因百姓生活困頓,迫不得已所致。而百姓若是能吃飽、穿好,那民亂想必也會少許多……”
官家一聽,覺得甚是有道理。
衣食住行是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今他已經下令大力推廣占城稻,随着糧食産量的提高,百姓離溫飽又能更近一步。而若是推廣了棉花,那百姓冬天不怕冷了,是否會覺得日子還過得去,而不去想反抗的問題呢?
所以官家很快便下令,鼓勵兩浙道的耕農種植棉花,朝廷也承認棉布作為明州百姓繳納夏稅的稅物。至于種子的問題,他也讓市舶司去跟外來的客商商談,看看能否從天竺取回更多的棉花種子。
____
明州入冬後,百姓才真切地意識到棉花是種好東西,一件棉衣,比百姓穿三件麻衣、紙衣還要暖和,而它的價格卻只比麻衣貴一點。
只可惜等他們想買棉衣時才發現,宋玉延種的幾畝棉花以及樓家種的七八畝棉花,都用完了,或紡織成棉布,或制成棉被、棉衣,被人搶售一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