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曾下诏舉賢
楊素這一問,我更是不敢把阿述說出來。父皇曾于正月的時候,下诏舉“賢良”。這讓我看到通過唯才是用,女子能夠有施展才華的希望,但也僅僅是希望,畢竟下诏舉“賢良”只針對男子。
阿述說過他無意出仕,只想做個醫者。我不能破壞阿述對未來的規劃,讓他在“賢良”的名單裏,所以我回答說:“此人見附近的百姓神情惶恐相繼打鼓驅蝕,便不斷地用此說法游說百姓,導致被百姓圍堵。我當時只看到他的背影,又因心急入宮,所以就此錯過。”
“真是可惜啊,可惜了!”高熲等大臣紛紛搖頭感嘆。期間公爹王誼幾次欲言又止,最後保持緘默不語。
我後來才知道,這些大臣這般說話只是為了讓父皇開心,他們根本不想讓朝堂上出現寒門人士。實在是朝堂一些部門缺乏人才,他們不得已才允許父皇下诏舉“賢良”。
父皇說:“可惜什麽,朕現在就派人前去詢問百姓,待查出此人是誰,定禮待他,請他出仕。”
父皇說完站了起來,衆臣和母後及宮人接着站起來,我也跟着起身。
我在想綠丫有沒有聽到阿述說的話,一會回去得封她的口。這時父皇向我走來,拉着我走向母後,笑着對母後說:“皇後給朕生了個好女兒。”
我擔心母後會責怪我參與朝堂之事,解釋說:“母後,阿五愚鈍,不懂朝政,只因擔心現有外患,不想國有內憂,才趕來此處說事,望母後勿怪兒臣多嘴。”
母後從父皇的手中拉過我的手,拍着我的手背說:“母後怎麽會責怪你呢?你長大了,只要把心思的方向放對,母後非但不會責怪于你,還要大大的賞你。”
接着母後命人賜我錢帛,而後有宮人上前詢問父皇祭臺是否繼續搭建。
父皇剛想說話,楊素谏言說:“臣建議皇上不要繼續建臺。”
“為何不建?”父皇把宮人揮退。
楊素又說:“祭天是為禀告上天。若認為兇兆則是我大隋有過,若認為吉兆,則是告訴世人南陳有大罪過。所以,臣不但不建議建臺祭天,還要建議今日公主所言內容,在場的一幹衆人皆需保密。畢竟我大隋現還有突厥隐患,若直言南下攻陳,就會南北受敵。”
高熲皺眉說:“可若不把公主所言告知百姓,又如何安撫城內的恐慌?”
“是啊,這該怎麽說好呢?”衆臣低頭交耳地議論起來。
父皇就問我:“阿五,這吉兆是你所言,大臣們皆認同。你認為朕該如何安撫百姓?”
母後暗中拉了拉我的衣袖,我明白母後是為我着想,她是擔心我說得太多,有大臣會說我身為女子幹預朝政視為失德。
我想了想說:“父皇,兒臣只是轉述他人所言,并非有什麽大智慧。我相信父皇和各位大臣定能想到兩全之策的。”
楊素對我大為贊嘆:“公主不但美鳳儀,還進退有度。好讀書,通古今啊!鄖國公得了個好兒媳。”
公爹王誼笑着回答說:“誼謝清河公羨慕,往後定會更為善待公主的。請陛下放心。”
父皇點點頭,揮袖讓衆臣入正殿繼續上朝商量對策。我和母後告了退。
此後,不管在宮中還是宮外,凡有臣子見到我皆會對我行大禮,而我其他的皇姐受到的只不過是标準的公主禮。由于她們驕縱,有意見的臣子見面甚至拱手帶過,便算是行禮了。
衆臣尊重于我,不僅僅是我所言極是,解了內憂,更多的是我在這件事上所表現出立排衆疑,冒着被人嗤笑的勇氣和心系國家安危的大氣度。再加上我并沒有仗着父皇母後日益增加的寵愛,驕縱度日。有些大臣甚至還跑到我面前傾訴一些不能對父皇在朝堂上言明的主張,希望我能夠幫他轉述。
面對此事,我皆以“女子不參與朝政”的借口避開,委婉拒絕。我雖希望女子有一天能唯才是用,施展才華,但現在還遠遠不是時候。
三日後,父皇命人在鬧市上貼出告示,安撫還處于恐慌的百姓:“朕已命人前去突厥查探,回禀得知突厥也現日蝕。大隋崇尚節儉,朕亦愛民如子。兇兆定不是将罪大隋,而是将罪于侵犯大隋的突厥,并告誡朕勢必擊敗突厥,還大隋安寧!”
告示一出,日蝕之日帶來的恐慌總算是解決了。
我不管綠丫那日有沒有聽到阿述的話,命令她封口不提那日的事。而綠丫至日蝕後,每當空閑之時皆會恍惚出神,直到父皇貼出告示為止。
因綠丫封口,那日衆仆離我和阿述又遠,派人尋找“賢良”的父皇因未尋到人郁悶了好幾日。他把我請入宮中問了我好幾次,不停地在我耳邊長嘆:“現我大隋是确立新法制時期,正缺人才。阿五,你怎麽沒看清對方是何模樣呢?”
“阿五也替父皇感到可惜。”我小心翼翼地提議:“不若父皇想出一條選撥人才的制度,不論對方是否出生世家大族或是寒門,只要有才皆可唯才是用。”
我本來想加上“不論男女的”,但還是忍住了。只有男子能夠實現唯才是用,女子才有希望。眼下男子皆難以實現,更何況是地位低下的女子。也許,我這輩子都無法看到女子唯才是用,只希望能種下一顆果子,待幾百年後,甚至上千年後,生根發芽……
父皇聽我所言,面有難色的搖搖頭,說:“難,難,難!父皇推出下诏舉‘賢良’是因為一些部門急缺人手,只是一時之計。但這唯才是用的制度是長久之計,莫不說要确立什麽樣的制度适合選舉人才,僅僅是舉‘賢良’這一時之計都遭到朝堂上出生世家大族的臣子反對。”
父皇長嘆一聲:“哎~~他們是怕寒門出了人才,威脅到他們世家大族的朝中地位啊。可他們又沒法在家族中選出更多讓父皇滿意的人才。所以,阿五以後遇到有學問的才子,需立刻舉薦給父皇,父皇趁那些大臣還沒反應過來前,任用人才。”
看着長籲短嘆的父皇,我再次明白我的夢想實在是太遠大了……也許真的只是個夢,遙不可及的夢……
作者有話要說: 一些歷史研究學者,說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舉“賢良”,是科舉制的萌芽。但我未在史書上查到,應該是我研究得不夠深。
我曾以為漢朝時在民間提拔人才采用的察舉制,是科舉制的萌芽,後來才發現并不是。察舉制與科舉制差別很大。
我為什麽寫楊阿五。因為科舉制,它是偉大的,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但它不應僅有男子在這段歷史裏做出了努力,更應有女子的身影和色彩在裏面。所以,我寫了楊阿五這個歷史人物,表達我對科舉制的佩服和對先輩的敬仰。
最後,我寫的是歷史言情文,裏面的科舉制是歷史上的科舉制(但我的文不是歷史書),與架空文裏虛構的科舉制是不同的。兩者側重點不同,風格不同,不可對比,謝謝!